一览古代翻译的风采

穿汉服 讲外语 卓越的古代翻译

作者:宋宝蓝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绘制。(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9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之际,曾在孟津观兵,检阅军队。当时汇聚了八百诸侯国,他们盟誓协助武王伐纣。这些诸侯国中,有的就来自偏远的南方和北方。古代各国语言不同, 他们是如何交流沟通的呢?

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意思是当时的中国和偏邦蛮、夷、戎、狄存在着语言差异,难以沟通。于是出现了“寄、象、狄鞮、译”四种专业的翻译人才。通过这些翻译的交流工作,沟通中国和偏邦的友好关系。这是最早有关译者的记载。

翻译天才 多出于佛门

在古时,翻译官曾有多个名称,如:译长、译官令、九译令、通事舍人、像胥、少卿、典客、大行令等等。

历代翻译天才,多出自于佛门。为传播经典之需,诞生了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唐玄奘和不空。

从僧人翻译佛经开始,“翻译”成为固定词组。翻,是指转换谈话双方的语言;译是单方陈述转换后的语言。西域僧人入华后,多是先学通汉语,再着手翻译佛经。

翻译佛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精通梵语、精通汉语、精通佛经,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中国古代参与翻译佛经的人,多富才学。

唐玄奘取回佛经后,唐太宗下令广召全国俊才,不论僧俗,助其建立译场,协助唐僧翻译佛经。玄奘汉文风采一流,且又精通梵语,他对佛法和梵语熟悉到什么程度?他可以用梵语和西域僧人辩论,人们也辩不倒他。

不空(梵语:Amoghavajra,705年-774年),音译为阿目佉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公有领域)

张骞的翻译兼护卫——堂邑父

翻译官通常只从事口述,或书面译述工作,但有时也会肩负保镖的责任。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却被匈奴人扣押,翻译官堂邑父一直全程协助他。

堂邑父(也作甘父),是汉文帝的女婿堂邑侯陈午的家奴。根据学者的推测,堂邑父有可能是汉朝俘获的匈奴军人。到张骞出使西域那年,堂邑父已在陈家服侍了二十多年,是一位忠实的奴仆。

堂邑父秉性忠诚,还颇有武功,善于骑射。堂邑父之所以能成为使团的成员,是因除了负责翻译之外,还担任了保镖护卫的重责。西去途中缺水缺粮,堂邑父就射猎鸟禽兽类,让张骞补给体能。(《史记.大宛列传》)

上百人的使团,前后历经13年,只剩下堂邑父和张骞二人。后世称张骞为“凿通西域的第一人”,他能建立凿空西域的功绩,堂邑父全程协助之功,功不可没。

三宝太监郑和的翻译官——马欢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翻译官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曾随行。这三位翻译官资质、才干卓越,他们将远航见闻记录成册,各自编撰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其中,《瀛涯胜览》内容广泛,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第一手资料,对介绍亚非航线诸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马欢是郑和的翻译官,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马欢三次跟随郑和远航,一同飘洋过海,传递中华文明。

《瀛涯胜览》详细记录了马欢所环游的二十个国家,包括南洋各国、阿拉伯国家,记载了这些国家的航路地理、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工艺贸易、货币,甚至包括野生动植物的观察纪录。

《瀛涯胜览》明钞本《说集》本是现存二十余种版本中比较完善的版本。(公有领域)
明 马欢着《瀛涯胜览》。(公有领域)

这些翻译官身穿汉服,讲着流利的外语,在没有飞机、火车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双脚和才智丈量了半个地球;他们游历广泛,视野开阔,他们对世界各国的探索和认知,和现代人相比的话,一点也不逊色。@*

参考资料:
《史记.大宛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一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瀛涯胜览》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并非是史书上所载的为寻找建文帝,而是向世界宣扬明成祖的远大理想。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给了他一封敕书,带给西洋各国番王和头目。从这封敕书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天下观和对世界的期望...
  •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遭遇波折。为了不违逆祖母,汉武帝选择了纵情山水,打猎游玩,扩建上林苑,与文人雅士吟诵歌赋。不过,他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期间,汉武帝做了两件对其日后影响巨大的事情,一件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一件是巧妙救援南方的东瓯国。
  • 王世充派使者招降夏侯端,夏侯端怒声斥责道:“我是唐国天子的大使,怎么能接受王世充的官职?除非你带着我的头去见他。”夏侯端带领兵卒走小路返回了长安,只有二十多人活了下来,个个鬓发脱落,形貌枯瘦得没有人样。夏侯端不背弃国主,秉持忠贞如一的操守,令人感佩!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