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不说晦气话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509
【字号】    
   标签: tags: , ,

这里是有关“失言”的两则笑话,人算不如天算,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想避也避不了。

失言:不打官事

有一家徽州人连年打官事,甚是怨恨。

一年除夕,父子三人商议说:“明日新年,要各说一吉利话,保佑来年行好运,不惹官事,好不好?”

儿子说:“父亲先说。”

父说:“今年好。”

长子说:“晦气少。”

次子说:“不得打官事。”

合三人所说三句共十一字,写出一长条贴中堂,令人念诵,以取吉利。

元旦清早,女婿来拜年,见帖子,将它分为上五下六两句念出来:“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事。”

痴儿说晦气话

亲家娶亲,父携儿同往赴席。

儿子正要开口说话,父亲就叮咛说:“他家娶亲喜事,切不可说失志话。”

儿子回说:“不劳你吩咐,我晓得:娶亲比不得送殡。”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

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

石老的〈自序〉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

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祝寿话儿,福寿吉利长命百岁不嫌多,反之,不吉不利人人见忌。一个祝寿宴席的祝寿辞令,从“寿高彭祖”开门迎喜,怎么会闹出“该死了”的歪语收场呢?《笑得好》笑点:祝寿歪语。
  • 僧人发奇言,“吃过又吃”,到底是让谁“引以为戒”?《笑得好》笑点:斋蚊虫 笑吃过又吃的。
  • 有一个奶妈帮人抚养小婴孩。不管怎么摇、怎么哄,那小婴孩就是啼哭不肯安睡。奶妈无奈极了,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幕,便喊了老爷官人……
  • 新官发誓“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白日收受贿赂就不算数吗?看看贪官自解前誓,真算数?
  • 出家不修心、修口,仅仅是走形式,徒劳无益……三百年前的毒笑话,道出世道的堕落面何如呢?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