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萧郎是路人” 萧郎是何人?

文/宋宝蓝
秦穆公的小女儿名叫弄玉,弄玉和丈夫萧史的“吹箫引凤”是个千古传奇。图为《吹箫仕女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297
【字号】    
   标签: tags: ,

在唐宋二朝,有不少诗词以“萧郎”比作女子的心仪之人,以“萧郎思”表达少女对情郎的爱慕与思念。备受唐宋文人青睐的“萧郎”是何人?又是如何成为唐诗宋词中的常客?这背后还有几则动人的故事呢!

据《列仙传》记载:秦穆公时,有一个善于吹箫的年轻人萧史,每当他吹箫时,能感得白孔雀飞落在他的庭院。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非常爱慕他,于是秦穆公就将女儿嫁给他。

白天,萧史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几年以后,弄玉吹出的乐声如同真凤的叫声,甚至吸引了天上的凤凰飞来,降落在殿宇上。于是,秦穆公就建造了一座凤台。萧史与弄玉就居住在凤台上。这对在音乐中圆满的佳偶,后来随着凤凰一起飞去。

后人仰慕这对神仙眷侣,以“弄玉”比作美人、仙子;以“萧郎”喻指情郎或佳偶。“萧郎”与“弄玉”也成为诗词中的常客,畅游于字里乾坤,同时成为世人心中无限眷恋的仙缘,隽永而绵长。

几年以后,秦弄玉吹出的乐声如同真凤的叫声,甚至吸引了天上的凤凰飞来,降落在殿宇上。图为清 赫达资《丽珠萃秀册.秦弄玉》。(公有领域)

至唐朝时,因秀才崔郊的一句诗“从此萧郎是路人”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萧郎”再传佳话。

崔郊很有才学,但是家境贫寒。崔郊的姑妈有一个婢女,长得端庄秀丽,并且通晓音律,在汉南也是难得的佳人。崔郊很爱她,婢女也中意他的才学。崔郊苦于家境贫穷,一时难以与婢女比翼双飞。

二人两情相悦,但是姑妈毫不知情。后来由于姑妈生活穷困,难以生存,就将婢女以四十万钱卖给了襄阳司空于頔。于頔青睐于婢女美色,对她宠爱有加。

于頔青睐于婢女美色,对她宠爱有加。图为明 唐寅《陶谷赠词图》局部。(公有领域)

崔郊失去心爱之人,既痛苦又思念。寒食节时婢女外出,在于府外的柳树下看见崔郊。二人相见,痛哭不已。分别之前,崔郊送给她一首诗: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注)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紧跟在你的身后,貌美的女子的眼泪滴落在丝巾上。
一旦踏进官宦之家的大门,就像踏进深邃的大海。从此以后,你的萧郎就是陌生的路人。

一旦踏进官宦之家的大门,就像踏进深邃的大海。图为《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八月》局部。(公有领域)

当时,有一人妒嫉崔郊的才华,故意将这首诗出示给于頔。

于頔于是令人召见崔郊,众人得知后都为崔郊担心,不知此次前去是福是祸。崔郊也非常后悔,但又无处可逃。于是战战兢兢地来到于頔府邸。

于頔身份显贵,倒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他一见到崔郊,便握着他的手说:“‘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首诗就是您写的吧。”

于頔爱才惜才,见崔郊诗文出色,为此也不愿夺人所爱,甘愿放手,成人之美。他当场爽快地说:“四十万钱,小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于是,叫婢女和他一起回去了。同时赠送给他们一份丰厚的贺礼,恭喜他们结为连理,从此可以比翼双飞。@*#

参考资料:《云溪友议·襄阳杰》卷上、《列仙传》

(注)绿珠:晋代石崇的爱妾,美艳绝伦。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崔郊家里很贫困,他的姑母有个婢女,长得很秀丽,并且精通音乐。崔郊爱上了她,婢女也很喜欢崔郊,二人暗地里立下了嫁娶的誓言。
  • 至汉朝时,朱云将尸位和素餐连接起来。朱云对汉成帝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现在朝廷中的大臣,对上不能辅佐国君;对下不能帮助百姓,都是占着职位,只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却不尽职守。
  • 古人认为,声音出自于五脏,是总合五脏之神发出的声音,所以有人能通过声音判断吉凶,即相术中的声相。有句话说:“上相审声,中相察色,下相看骨。”上等相士通过声音,就可以知道人的吉凶。
  • 赵威后很清楚,如果收成不好,粮食缺乏,百姓就会挨饿。国家内部不安,国君的位子就坐不稳当。她说的话,其意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是相通的。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