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叛乱 康熙坐镇京师 运筹帷幄

文/洪熙
《康熙南巡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6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康熙皇帝智除鳌拜以后,开始考虑另一件大事,撤除“三藩”。“藩”指的是朝廷所封功勋大臣的属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其中,吴三桂镇守云贵、四川;耿精忠镇守福建;尚可喜镇守广东。

三藩暴敛 侵夺民利

这三个藩王,各自拥兵自重。吴三桂招收李自成、张献忠残部,皆是勇健善斗之辈。吴藩部下杀人越货,毫无畏忌。云贵一带发生的诉讼案,其中命案、盗窃案,吴藩涉案将吏就占了一大半。

明朝时期,黔国公沐氏世代镇守云南,沐家有700顷庄田,全被吴三桂独自霸占,作为自己的藩庄。吴三桂强征边关贸易赋税,垄断盐业财利,开采金矿铜矿,垄断矿产财利,铸造武器和钱币。为了控制商人财富,他贷出大量钱物给富商,称之为“藩本”。凡是藩地的文武将吏,都由他一人擅自决定。而且朝廷不得干预藩地政务,吴三桂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尚可喜与耿精忠同驻广东三十多年,“凡米谷、鱼盐、刍茭、布帛之属,市侩侵渔,利归王府,小民朘削”。后来耿精忠移藩福建,尚藩独霸广东,更是肆无忌惮地遍搜厚利,密派爪牙心腹,横征暴敛,夺民间产业。耿藩在福建吞并田土,横征盐课,勒索银米,经过盘剥,百姓终年所得不到原来收入的十分之一。

蓄谋异志 酿成国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圣祖派遣侍卫吴丹、塞扈立前往云贵,犒劳吴三桂,并赐予他不少珍品,同时也派使者恩赐尚可喜。尚可喜考虑到自己年迈体衰,上疏朝廷请求撤藩。靖南王耿精忠也上疏撤藩。七月,吴三桂也请求撤藩,但他并非真心实意,而是探测朝廷旨意。

此前,康熙皇帝慎重审察三藩,见藩王拥兵自重,盘剥民利,已成国患。当他收到吴三桂的奏书后,交由议政王大臣会同户部、兵部商议。诸王大臣认为吴三桂上疏并非真意,若下令撤藩,必然导致纷争,所以不便撤藩。另有大臣认为,苗、蛮已经平定,吴三桂不宜久镇藩地,可以派遣满洲官兵戌守云南。

康熙皇帝说:“吴三桂蓄谋异志已久,撤藩他会反,不撤藩他也会反。不如今日先发制人,或许还能加以制约。”于是,圣祖答应了吴三桂等人的撤藩请求,并下谕如果要用满洲兵将,仍然要等到吴三桂奏请之后,才予以派遣军师。

吴三桂当初上疏,曾暗自揣测,朝廷希望他长久镇守藩地,一定不会答应他的撤藩请求。所以,九月,朝廷使者来到藩地传达圣谕,吴三桂大失所望。他先是诛杀朝廷巡抚硃国治,随后号召藩地诸将举兵反叛,下令部将蓄发,改穿衣冠,公开反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僭越称帝,任命百官,册封皇后、皇太孙,铸造钱币“昭武通宝”“利用通宝”。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肆意出兵攻陷各州。

吴三桂叛清之后,耿精忠大举反旗,遂即响应,并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同样下令藩地部将“蓄发,易衣冠”,并私铸钱币曰“裕民通宝”。耿精忠母亲周氏,极力阻止儿子“勿要反叛”,但他不听,周氏悲愤而死。

平西王吴三桂(中)与亲兵。(公有领域)

临终抱憾 哀哉平南王

三藩之中,平南王尚可喜坚持抵制反叛,但其子尚之信却是响应叛乱。尚之信曾领康熙之命,辅佐藩地军事,承袭爵位。但他酗酒嗜杀,暴戾成性,与尚可喜多有冲突,于是另建府邸居住,擅自发号施令。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之信公开反叛清廷,尚可喜得知消息,一时悲愤欲要悬梁自尽,幸被家人救了下来,但还是在同年十月去世。

尚可喜临终之前,原本一直昏迷不醒,去世当天,他忽然睁开眼,对家人说:“我一生受三朝隆恩,然而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他令儿子取出皇太极赐予的冠服,穿戴严整后,又令家人扶他起来,向着清廷所在的北方叩头谢恩。他说:“我死之后,一定要将棺柩送回海城安葬。倘若我魂魄有知,仍会侍奉先帝。”话音刚落,就去世了。康熙皇帝闻讯深悼,赐其谥号“敬”。

这场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1673-1681),始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结束,前后长达八年。

三藩兵乱,波及大清十多个省(至康熙七年,汉地共有十八个省),几乎动摇大清社稷根基,引起满朝文武、天下百姓震惊。一时之间,民心沸腾,惶恐不安。康熙帝坐镇京师,运筹帷幄,在许多事情上表现出过人才智,非凡气度。

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所绘的尚可喜画像。(公有领域)

不卸责于他人

吴三桂等人叛变之前,一天,康熙帝和几位议政大臣商议削藩之事。有的大臣说应当撤藩,也有的人不主张撤除。但就当时的形势看,朝廷下令撤藩,吴三桂等人将会叛乱;不撤藩,也会叛。于是,康熙帝定下撤藩决议。

吴三桂等人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当消息传到朝中,大学士索额图(1636年─1703年)上奏,提议将此前提议撤藩的大臣以国法论处。康熙皇帝没有同意,认为朝廷议事之时,事实上是他自己主张撤藩。三藩公开与朝廷对立,导致事态严峻,这不是众臣的错,怎么能归罪于他人?

当时,在朝廷上的诸位大臣听到康熙皇帝的旨意,无不感激。

多年以后,雍正回忆起康熙帝的教诲,记录了圣祖当时说的一句话:“朕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的过失委罪于他人,更何况是军国大事,怎能把过失推卸给诸位大臣?”

帝无过失 仍纳良言

为防止京畿一带也发生叛乱之事,康熙皇帝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坐镇京师,与议政大臣商讨对策,发布系列卓有成效的诏令,安顿民心,对各省总督、汉军将领施以宽怀德政。

清军出征平藩,接连传来捷报。只有一次,在永兴之战中,清军被围攻。由于情况危急,消息传递艰难,那几天康熙皇帝忧心忡忡。

一天,众臣进宫商议军机要事,众臣奏报完毕后,纷纷退下了,只有都统毕立克图单独留了下来。他对康熙帝说:“这几天,臣观察陛下龙颜,稍带着忧虑之色。皇上,您想一想,我朝满洲兵将如果五百人合为一队,冲锋陷阵,谁能抵挡?不出几日,永兴军师必会传来捷报。难道陛下不了解当年太祖、太宗用兵情况吗?但凡军旅之事,臣从未见过他们皱一次眉头。皇上,如果您这样忧心不已,不就是懦弱胆怯,这可就赶不上太祖、太宗了!您何必为此忧心呢。”

康熙帝认为他说的很对,当下释怀。果然,不出几日,捷报传来。康熙帝教育皇子时曾说,他从来不敢轻视他人,说对方无知。

面临寻衅 镇定自若

吴三桂反叛,消息传到京师,次日京城有一人叫杨起隆,此人自称“朱三太子”,暗自率领一些八旗奴仆四处纵火,寻衅滋事,最终被都统图海、祖承烈等迅速平定。杨起隆突围潜逃,其党羽数十人被抓。民心惶惶,很多人想逃往西山。为安定民心,康熙帝发布上谕,只处死叛乱者,赦免犯人的全部家属,勿要惊扰百姓。康熙帝怀仁施恩,迅速稳定了京师形势。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1654年-1675年)听闻吴三桂攻占了江南六省,加之清军主力南下平叛,于是布尔尼联合乃蛮部布鲁特兄弟起兵,响应吴三桂,威胁清廷后方。

当时局面,清廷已经没有兵力可调,大学士图海只能凭借孝庄太后的威望招募八旗家丁数万人,抵抗察哈尔部。

康熙皇帝处理军务,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仍以悠闲轻松的神态示人,并且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

北京景山凉亭和白塔,取自《甘博的摄影集》。(公有领域)

当时,满洲八旗兵丁全部离开京师,留下的人都是老弱病残者,北京“宿卫尽空”。于是,有些不法之徒唯恐天下不乱,在景山路旁扔下一些文告,扬言:“如今有‘三藩’之孽以及蒙古察哈尔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机之时,陛下为什么还有心思每天到景山游玩呢?”

对这些寻衅之事,康熙皇帝置之不理,就像没看见、没听见一样。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并剿除了察哈尔叛乱。

事后,康熙帝回忆起平定三藩之乱经历的种种艰难,说道:“当时,如果朕稍稍表现出惊疑、恐惧之意,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

南方、西南方有三藩叛乱,北方有蒙古察哈尔之乱,年轻的康熙皇帝镇定自若,掌控大局,以决胜千里之外的决绝意志,力保大清社稷,没有使叛军动摇社稷根基。

在社稷危难,民心恐慌之时,康熙帝频下诏令,晓谕臣工与百姓。下令将士攻城后,禁止杀戮抢劫,免去藩地赋税,招集流亡百姓。康熙十七年,清圣祖考虑到诸军将士长年在外征战,不畏严寒酷暑,极为劳苦,于是下诏兵部,审查军中,凡将士所欠债务,全部由官府代为偿还;凡是战死或受伤的将士,均由官府抚恤其家。

平定三藩,整个过程惊心动魄,稍有不慎,大清江山就会满盘崩裂。期间,年轻的康熙皇帝担负了巨大的压力。他经历了皇后去世的悲恸,繁重的军国要务,以及严重的京师大旱,是他亲自一步一祷前往天坛,以精诚感动上天,降下大雨。

康熙皇帝遇事不惊,坐镇京师,防患于未然;不推卸责任,委罪于他人;被臣子劝谏,他能当即改过;宽仁为怀抚恤将士,勤政为国,安抚天下子民。在许多事情上,康熙皇帝表现出的帝范帝德,兼善天下的胸怀,足以垂范后世千秋。@*#

平三藩后中原以及周边地区形势(1689年)。(Kallgan/Wikimedia Commons)

参考资料: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卷六
《清史稿·尚可喜传》卷二百三十四
《清史稿·李兴元传》卷二百五十三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庭闻录》卷四《开藩专制》
《八旗通志·尚可喜传》(初集)卷一百八十三
《福建通志》卷七十
《广东通志》
《庭训格言》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皇帝倡导尊德崇道,实行仁政德治,他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他言传身教,严于律己,堪称内圣外王的典范。
  • 康熙皇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他一方面承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敢于吸收新的技术,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文化素养。
  • 由于康熙年幼,顺治皇帝在年幼的时候又长年受到宗室大臣多尔衮的压迫,为了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便在异姓大臣中选取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康熙皇帝。
  • 南士进京赶考,但是没有考中,他收拾一番,准备回家。当天夜晚,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士子开门,看到几名健壮的护卫陪着一位富翁,对方说:“久闻先生的道德文章,令人敬仰敬佩。我有一个孩子,希望托付给先生教导。”
  • 康熙命议政王等人审查鳌拜罪行。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后,列出鳌拜三十条大罪,判其死刑。康熙帝念其是先皇功勋旧臣,且为国效力时日长久,不忍心诛杀,将死刑改为革职拘禁,籍没家产。十六岁的康熙帝兵不血刃,就为大清解除了这一巨大的社稷毒瘤。
  • 宴请天下老人,践行孝德,始于康熙帝。在中国古代,认为长寿是五福之先。因长寿不易,所以古时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 《宋史》评宋孝宗为南宋最为贤能的皇帝,而且孝宗又是难得的孝子。有哪些真实小故事,凸显这位皇帝的特色与政绩呢?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