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见面礼仪之叉手礼

文/林林满山
五代‧顾闳中画作《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韩熙载举行夜宴的情况,其中绘有行叉手礼的人物。图为明‧唐寅画韩熙载夜宴图,右一为行叉手礼的青衣男子。(国立故宫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气: 4566
【字号】    
   标签: tags: , ,

前言:谈到好礼貌重礼仪,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日本和韩国,但真正的礼仪之邦,却当属上古的中国。古代的中国人,守礼重义,崇尚礼仪往来,社会祥和有序,人们恭谦有礼、相处和睦,被世人赞誉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栏目旨在寻上古先人的足迹,沿礼仪文明的长河,让大家去领略华夏神传文化[1]的灿烂和辉煌。

上古中国礼仪文化并非仅指人们的社交礼仪,其范围涵括了上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准则、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规则规范,无不包含在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礼仪文化是自天而来的文明,蕴含着神的智慧,内涵博大精深;“礼”为天的意志,是天道[2]在人间的体现,造化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左传‧文公十五年》曰:“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个人和国家守礼而行,便是遵循了天道,可得佑之,故社会是否祥和有序,国家是否兴盛昌隆,全赖于礼仪文化的推行是否得法。对此,先人留下了众多的论述,如:

《左传‧隐公十一年》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苟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涵括天地法则,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和规范,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又《礼记‧曲礼上》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因而,古代的中国人,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敬天信神,在生活中致力于自身品行的修养和提高。

“仪”是“礼”的载体,是“礼”的具体呈现形式,人们在社交生活中所使用的礼节,便是“礼”的一种呈现。见面礼仪既是礼仪文化的表征,也是社会秩序的展现。本节介绍唐朝的见面礼仪——叉手礼。

唐代叉手礼

叉手礼,又称为交手礼,是一种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见面礼节,不论男女老少、尊卑良贱,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见面礼外,叉手礼也常在回话时使用,如下属叉手给上司回话等。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相交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翘,站立肃身朝对方行礼(图1);如遇地位很高者,则需下跪向对方叉手行礼。人们在行叉手礼时,可伴随着口中唱喏[3],通常多在回话时叉手唱喏。

叉手礼
图1:叉手礼是一种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见面礼节,图为一位行唐代叉手礼的男子。(古瑞珍绘图/大纪元)

2000年在中国河南安阳市出土的唐代赵逸公墓壁画[4](点击连结观看原图)群中的侍者图,就展示了唐代的叉手礼。参见示意图(图2)。

叉手礼
图2:唐代叉手礼的手势示意图。(简沐/大纪元)

与其它见面礼节不同的是,叉手礼行完之后,双手并不放开,仍可维持在胸前呈行礼状,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毕。五代顾闳中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5](点击连结观看原图)中行叉手礼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个情形。

五代、宋朝叉手礼

唐朝之后的五代、宋时期,叉手礼的行法与唐代相同,但手势稍有变化,虽然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翘,《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几位行叉手礼之人都是这种手势。见示意图(图3)(图4)。

叉手礼
图3:画作《韩熙载夜宴图》内的男子行的是五代、宋朝叉手礼,图为二位正在行礼的男子。(古瑞珍绘图/大纪元)
叉手礼
图4:五代、宋朝叉手礼的手势示意图。(简沐/大纪元)

至南宋时,叉手礼的手势又有所变化,南宋人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6]便祥述了南宋时的叉手礼(图5):“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叉手礼
图5:南宋叉手礼的手势示意图。(简沐/大纪元)

叉手礼的来源

叉手礼并非出自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周礼》,是在朝代更迭的历史中半途发展而来的礼节。对于它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其起源于西晋,由外族礼节演变而来。有关的起源说法有:

一说是从西域波斯单手附胸礼演变而成,古代中国人凡事物以成双成对为佳,行礼也当以双手为敬,因而单手附胸礼便演变为两手相交于胸前的叉手礼了。

有说自佛教的叉手法演变而来,《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讃叹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这种叉手礼节后演变为僧俗通用的俗世礼节,《韩熙载夜宴图》就绘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礼。

也有说早于汉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礼节了,如《后汉书‧马援传》记有:“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又如《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引《献帝春秋》:“(张)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

在《三国志》、《晋书》、《北史》、《魏书》、《隋书》这些史书中,都有不少关于“叉手”的记载,显示着叉手礼节源远流长的历史。

叉手礼的流行

虽然叉手礼源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据史料记载和出土壁画来看,叉手礼在社会中的流行始于唐代,是可以确定的。

唐朝以后的五代、南北两宋时期,叉手礼流行的范围就更为广阔了,甚至在宋时的辽、金、夏等北方各朝代也都通行叉手礼节。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记有夏国使臣行叉手礼:“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叉手礼行使的盛况,我们也可从诗词、小说话本的描述中窥见一斑。如:

唐朝诗人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入郡腰恒折,逢人尽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解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描写杨志回梁中书话时,——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刘备与袁绍会面——玄德乃坐于未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叉手礼的行使,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金辽、金、元、明等朝代,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至明朝完结之后,叉手礼不复再现,在历史上划下了句号。

附注:

[1]:神传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见《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篇》第一章〈中心之国 神传文化〉

[2]:天道——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天意(神的意志)而行,为之“天道”。见(与注〈1〉同)

[3]:唱喏——古代男子所行之礼: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台湾教育部—国语词典)

[4]:安阳唐代赵逸公墓壁画——唐代赵逸公墓建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墓内绘有近30平方米壁画,侍者图为其中之一。现藏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馆。

[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作,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画作反映了韩熙载举行夜宴的情况。全画分为五个场景: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6]:《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着,为一部日用百科全书类型的中国古代民间书籍,成书后流传广泛。见后集/卷之九——幼学类/幼学须知

参考文献:

九评编辑部——《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篇》
维基百科——叉手礼
《佛学大辟典》叉手条文——〖合掌叉手〗
黄海波——《“叉手”礼图像考》
唐代赵逸公墓壁画 唐代的叉手礼@* #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网站)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4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辛菲采访报导)4月15日,中国民间社会文化团体轩辕阁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办了丁亥年上巳节汉服文化活动,60多名网友身着各式传统汉服,举行了女子笄礼、祓禊祈福、雅集等仪式,吸引了数百市民观看。
  • 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 (大纪元记者李新纽约报导)日本人有和服,朝鲜人有韩服﹐身为中国第一大民族的汉族,什么是她的民族传统服饰﹖将功夫片或古装片中的汉服带入现实社会﹖近几年汉服爱好者掀起一股汉服热﹐七夕节时﹐上海、广州、青岛、宁波和南京等地,一些汉服爱好者现身﹐引领一种新的潮流趋势﹐凸显出一些汉人以自己的文化为荣﹐努力寻找文化根源的努力。
  • 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 (shown)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在古代,对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 中原大地自古被称为“神州”,五千年的历史壮丽辉煌,神迹处处可见。《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即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它的内涵非同寻常,也属于“神传文化”之一。
  • 早期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的《新青年》杂志,从各种现代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来攻击中国传统文化
  • 在中国古代,礼仪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国家的政治制度、朝廷的律法典章、国家层面的祭祀、行政区域的划分、军队的征战,学校科举;下至社会生活里黎民百姓的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房舍陵墓的营造、甚至于衣食住行。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称帝九年后,发现不少官员的德才和职位不相符,导致很多政事废弛。忽必烈向汉臣张雄飞、江孝卿说起此事,将此局面比喻为“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并询问二人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