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谈到好礼貌重礼仪,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日本和韩国,但真正的礼仪之邦,却当属上古的中国。古代的中国人,守礼重义,崇尚礼仪往来,社会祥和有序,人们恭谦有礼、相处和睦,被世人赞誉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栏目旨在寻上古先人的足迹,沿礼仪文明的长河,让大家去领略华夏神传文化[1]的灿烂和辉煌。
上古中国礼仪文化并非仅指人们的社交礼仪,其范围涵括了上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准则、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规则规范,无不包含在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礼仪文化是自天而来的文明,蕴含着神的智慧,内涵博大精深;“礼”为天的意志,是天道[2]在人间的体现,造化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左传‧文公十五年》曰:“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个人和国家守礼而行,便是遵循了天道,可得佑之,故社会是否祥和有序,国家是否兴盛昌隆,全赖于礼仪文化的推行是否得法。对此,先人留下了众多的论述,如:
《左传‧隐公十一年》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苟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涵括天地法则,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和规范,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又《礼记‧曲礼上》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因而,古代的中国人,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敬天信神,在生活中致力于自身品行的修养和提高。
“仪”是“礼”的载体,是“礼”的具体呈现形式,人们在社交生活中所使用的礼节,便是“礼”的一种呈现。见面礼仪既是礼仪文化的表征,也是社会秩序的展现。本节介绍唐朝的见面礼仪——叉手礼。
唐代叉手礼
叉手礼,又称为交手礼,是一种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见面礼节,不论男女老少、尊卑良贱,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见面礼外,叉手礼也常在回话时使用,如下属叉手给上司回话等。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相交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翘,站立肃身朝对方行礼(图1);如遇地位很高者,则需下跪向对方叉手行礼。人们在行叉手礼时,可伴随着口中唱喏[3],通常多在回话时叉手唱喏。
2000年在中国河南安阳市出土的唐代赵逸公墓壁画[4](点击连结观看原图)群中的侍者图,就展示了唐代的叉手礼。参见示意图(图2)。
与其它见面礼节不同的是,叉手礼行完之后,双手并不放开,仍可维持在胸前呈行礼状,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毕。五代顾闳中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5](点击连结观看原图)中行叉手礼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个情形。
五代、宋朝叉手礼
唐朝之后的五代、宋时期,叉手礼的行法与唐代相同,但手势稍有变化,虽然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翘,《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几位行叉手礼之人都是这种手势。见示意图(图3)(图4)。
至南宋时,叉手礼的手势又有所变化,南宋人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6]便祥述了南宋时的叉手礼(图5):“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叉手礼的来源
叉手礼并非出自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周礼》,是在朝代更迭的历史中半途发展而来的礼节。对于它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其起源于西晋,由外族礼节演变而来。有关的起源说法有:
一说是从西域波斯单手附胸礼演变而成,古代中国人凡事物以成双成对为佳,行礼也当以双手为敬,因而单手附胸礼便演变为两手相交于胸前的叉手礼了。
有说自佛教的叉手法演变而来,《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讃叹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这种叉手礼节后演变为僧俗通用的俗世礼节,《韩熙载夜宴图》就绘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礼。
也有说早于汉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礼节了,如《后汉书‧马援传》记有:“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又如《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引《献帝春秋》:“(张)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
在《三国志》、《晋书》、《北史》、《魏书》、《隋书》这些史书中,都有不少关于“叉手”的记载,显示着叉手礼节源远流长的历史。
叉手礼的流行
虽然叉手礼源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据史料记载和出土壁画来看,叉手礼在社会中的流行始于唐代,是可以确定的。
唐朝以后的五代、南北两宋时期,叉手礼流行的范围就更为广阔了,甚至在宋时的辽、金、夏等北方各朝代也都通行叉手礼节。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记有夏国使臣行叉手礼:“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叉手礼行使的盛况,我们也可从诗词、小说话本的描述中窥见一斑。如:
唐朝诗人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入郡腰恒折,逢人尽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解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描写杨志回梁中书话时,——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刘备与袁绍会面——玄德乃坐于未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叉手礼的行使,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金辽、金、元、明等朝代,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至明朝完结之后,叉手礼不复再现,在历史上划下了句号。
附注:
[1]:神传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见《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篇》第一章〈中心之国 神传文化〉
[2]:天道——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天意(神的意志)而行,为之“天道”。见(与注〈1〉同)
[3]:唱喏——古代男子所行之礼: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台湾教育部—国语词典)
[4]:安阳唐代赵逸公墓壁画——唐代赵逸公墓建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墓内绘有近30平方米壁画,侍者图为其中之一。现藏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馆。
[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作,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画作反映了韩熙载举行夜宴的情况。全画分为五个场景: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6]:《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着,为一部日用百科全书类型的中国古代民间书籍,成书后流传广泛。见后集/卷之九——幼学类/幼学须知
参考文献:
九评编辑部——《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篇》
维基百科——叉手礼
《佛学大辟典》叉手条文——〖合掌叉手〗
黄海波——《“叉手”礼图像考》
唐代赵逸公墓壁画 唐代的叉手礼@* #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网站)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