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或赏析 就在神奇的“细节”中

文/玛莎·萨维茨(MASHA SAVITZ)翻译/陈遇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作品《春》(Spring)细部,描绘音乐家和游行队伍,1894年。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38
【字号】    
   标签: tags: , ,

19世纪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名画《》(Spring)描绘了五朔节(Mayday,译注:庆祝春天的传统节日)的游行庆典,画中漂亮的小女孩、姑娘们捧着色彩缤纷的花束、头上带着花圈,从典雅的大理石建筑阶梯缓缓走下。画家取材古老庆典主题,重新诠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五月一日早晨儿童们到乡间采花的习俗,并将这个热闹场景设在古罗马时代。这样的安排暗示了这场庆典的悠久历史,画中的建筑物、服饰、雕塑,甚至乐器等细节都忠于古罗马的样式。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作品《》,1894年。油彩、画布,178.4 × 80.3公分。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这幅巨型画作的前景站着一个小女孩,身穿淡蓝绣球花颜色的洋装,吹奏着横笛。仔细一瞧,会发现这支银色横笛的吹嘴看起来像某种小动物的形状。这样微小的细节实在太惊人了!阿尔玛-塔德玛为何要在这种小细节中投入这么多心血呢?他是怎么办到的?

如果我们将“专心致志”这样的珍贵天赋投注在细节上,或许就能找到生命的答案。事实上,专注具有疗愈、镇定和启发的良效。排除外界干扰可以帮助我们见证(如果我们是艺术家,则能记录下)这个被称为生活的伟大景象。

春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的作品《春》(Spring)细部,吹奏横笛的女孩,1894年。盖蒂博物馆,洛杉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细节注入生命力

当我们投入时间欣赏伟大的作品时,自身也会受益。只要细细品味,作品细节中的宝藏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回馈给观赏者。

得奖作家贾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越具体,事物就会变得越加完整。生活就是在细节之中。若将其简约化,就不会形成共鸣了。恰恰具体才能产生共鸣。”

越忠实地呈现出看似微小的细节,画作则越真实,也更能增加我们的认同和信任。就好比《春》里面一个小女孩的脚正好离开地面的姿势,或者画中许多人物的姿态和脸上神情。

在描绘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时,比如想像的场景或过去的场景等,细节则尤为重要。

为什么《春》描绘的是古老的五朔节庆典,却能够让我们感到如此生动呢?因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极尽所能地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各种细节。

阿尔玛-塔德玛对于古代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是永无止境的。他研究了超过300幅古典时期的建筑设计和考古图画。他对于正确描绘历史的诚心投入,提供给观画者非常精彩的资讯,像是在《春》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在服饰、乐器、建筑等细节中读到这些资讯。这些总加起来,更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古代世界可能的景象。

就如阿尔玛-塔德玛在1879年《都柏林大学杂志》报导中说的:“如果你想知道那些希腊和罗马人长什么样子……来找我吧。我不只可以告诉你我觉得如何,更可以告诉你我所知道的。”

来自造物者之手

在一段网路视频中,新大师学院(New Masters Academy)的讲师格伦·菲尔普(Glenn Vilppu)解释说:“只有在开始画后,你才会真的看到一些东西;你觉得你看到了什么,你其实不是真的看到了。”

菲尔普谈的是深入了解事物以及如何让技艺和对主题的热情融为一体;这是一项功课,全心投入在忠实地谈论某一主题上,并在过程中揭示出它更深层的原貌——一种美或精随。

同样的,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细节,发现事物的美丽之处。反过来说,这也会促使我们培养对生命和对自然世界更深刻的感动。

在全神贯注研究时,会感到我们的意识似乎能够转移到最微小的空间中。身心投入就好似某种形式的祷告,或一种将创作和造物者圣洁化的行动。

根据东正教传统,艺术的目的就是赞美创世主和创世。在这个概念之上,即使在最小的细节上都能全神贯注地描绘,便是一项神圣的举动。米开朗基罗曾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过是天赐之作的影子。”看到并欣赏自然界的细节是对造物者的崇敬,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因此,我们得以回想起创世的辉煌和美好。

达到永恒的耐心

正确处理细节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在描述和观看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时,我们同时也建立起了耐心、毅力、决心和坚如磐石的心。

花时间和力气找到正确的透视角度和解剖学上手骨结构的恰当比例、观察并复制餐桌上各种粉粉绿绿的玫瑰花束、了解衣服皱折从微小到明显的光影变化等等这些无所不在的细节,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技术、加深我们的耐心程度,并且也培养了我们对真实原貌的尊重,教导我们对美的喜爱,从而让我们更加努力来描绘它。最后,让我们得以将这种感受传播出去,和他人产生共鸣。

在当今这个用过即丢、立即满足的世界中,很容易会以为这种投注是没有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对这些细节的努力没有获得认可,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不是。在桑德拉·李(Sandra Lee)、托马斯·亨特(Thomas Hunt)、汤姆·亨特(Tom Hunt)共同撰写的书《芭蕾:台上,台下》中,一位旧金山的芭蕾服装设计师被问道:“为何你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戏服的小细节上,即便观众们根本就不会看到?”她回答道:“这些舞者们会看到,并且会因此跳得更好。”

也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某种程度上都会起到正向的作用。

米开朗基罗曾说:“天才是永恒的耐心。”

细节能启发

阿尔玛-塔德玛这幅巨大宏观、描写希腊罗马生活的画作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因而深受大众喜爱。在西席·地密尔(Cecil B. DeMille)1934年的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中的部分场景,便是受到这幅《春》的启发。

当我们花时间把事情做好,不论做的是煮饭做菜、学位考试、照顾别人,或者艺术创作等等事情,都能反过来激发别人,一同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投注心力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时,我们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也是对别人,甚至对整个世界极大的关爱。

作者简介:

玛莎·萨维茨(Masha Savitz)是一名自由作家和导演,目前居住在旧金山地区。

原文In the Details: Whether Creating or Enjoying Creati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岁时就计划为但丁《神曲》着手绘制插图。他的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上。除了神曲之外,他还为其它文学名著制作精美的插图,如《圣经》、《失乐园》、《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图的面世,即被大众认为文学结合视觉艺术的一大杰作。
  • 法国艺术家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长画肖像,他画了大约5,000幅小幅肖像画,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数量算少。布瓦伊绘画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聪明睿智,创作令人赏心悦目的错视画(trompe l’oeil,欺瞒眼睛,译注:一种逼真到能骗过人眼的作画技巧);有时也创作挖苦人的讽刺画(scathing caricatures),当中有许多是自画像。
  • 仙子仙女和他们丰富的传说故事,久远以来就让世人着迷,对英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在维多利亚时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画(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称童话画/精灵画)成为独特的艺术流派。这种对童话的迷恋始于19世纪中叶,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变革所推动的。面对科学进步和工业化发展,人们在自然世界之外,对于灵性世界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 17世纪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圣母无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称圣母无原罪始胎、圣母始胎无染原罪)散发着神圣美丽、纯洁和光芒,圣母的一颦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诚的心。她微微仰头,虔诚地凝视着上帝,双手轻轻合十,做出祈祷的姿态。看着画作,你仿佛可以听见天使吟唱的赞美乐音,飘扬于云层之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