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古人爱今人赞 “脍炙人口”的美食是哪两味?

作者:容乃加
古往来今脍炙人口的美味,这一味在中华文化中留下重彩。 (S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166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部好电影、一种流行时尚脍炙人口,表示这些诗文、电影呀、流行事物等大受欢迎,大受赞赏。其实“脍炙人口”是起源于古人最爱的二种美味,古往来今,依然脍炙人口!猜猜是什么美味让人爱恋至今?

“脍炙”是两种美味

我们从古代的字典《说文》查到了“脍:细切肉也”,就是把家禽、家畜或鱼肉用刀切细,切成的肉丝叫“脍”。另一本古字典《释名》解释得更清楚,说是先分出肉的肥瘦来,各自切细,再把肥肉丝和瘦肉丝会合在一起,“脍”的本意就是这样来的。

《论语‧乡党》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脍”的饮食料理就是一种“精致美食”。

古代的脍料理中,“鱼脍”特有名。唐诗人寒山有“去骨鲜鱼脍”尝不厌的诗句,在“鲜鱼脍”中,又以江南的“莼羹鲈脍”为名脍中的名菜。“莼羹鲈脍”产在鱼米之乡的苏州(吴中),当地的莼羹、鲈鱼脍自汉代就博有盛名,美味来自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调制出莼羹的莼菜。(Sutterstock)

吴松江流过苏州、上海,也称吴淞江,吴江,松江。江中鲈鱼长数寸,巨口细鳞,常栖息于近海,冬季由江游入海,夏季由海溯江。年中七八月时,鲈鱼从海中回长江,最后游入吴松江,肉质肥美又滋养。《神仙传》说“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为什么吴中鲈鱼美味传天下?听说一般的鲈鱼都是两腮,独独吴松江的鲈鱼有四腮。“鲈脍”配上生在江南河湖中的莼菜做成“莼羹鲈脍”,羹中藏鲜,黏滑顺口,成了一道扬名天下的江南名菜,也让“脍”的精美成了华族的美食记忆。

江南名菜之鱼脍。 (Sutterstock)

话说晋朝时有位出身吴中、个性清高的张翰(字季鹰),旅居北方,在齐王冏手下当了官。八王之乱中,天下纷纷,祸难不已,让他萌生归隐江南之心。秋风起兮,更勾起他思念故乡,思念江南莼羹鲈脍的美味,“人生贵得适志”的强烈一念随风翻起,促使他毅然决然辞官归乡。恰恰就在他归隐之后弄权得势的齐王也失了势,正好免除了一场横祸上己身!(《晋书‧列传第六十二》张翰)后来“莼羹鲈脍”就成了淡薄名利的一种名物表征了。

“炙”是代代人都爱用的料理法——“烧烤”,它同样是很吸引人的一种美味记忆。

《说文》解释“炙”是炮肉,即是“灼”肉,火上烤肉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裹上一层东西来烧也叫“炙”(《广韵》),这算是烤肉的变化做法,好像现在的人用铝箔纸包肉来烤那种做法。不管是直接烧烤,或是把肉包裹起来烧烤都是“炙”。烤肉时,那滋滋声响,加上那股焦香味儿,让代代人食指大动到如今,真让许许多多人爱煞。

脍炙美食  宴飨嘉宾的主菜

脍炙人口的烤肉。自古以来,脍炙的“炙”就是指烤肉这种美味。 (Pixabay)

从古至今,脍炙一直是两种让人爱恋的美食。“羞包脍炙,以御宾客”(《集韵》),就是用脍炙珍羞(也作珍馐)[1] 来宴飨嘉宾;《孟子》中,有一个问答,公孙丑问孟子说:“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对曰:“脍炙哉!”表示脍炙在天下美食中胜出。这些古文记载,都反映了脍炙在美味排行榜上占前的地位。

古人吃烧烤、脍羹时做法的讲究,和我们现代人不分轩轾。据周代《礼记·曲礼上》记载进食的礼节,就有脍炙配上醋酱,加些葱花来调和增益美味这样的记载,食用时配上美酒和其它种种食物,带给人丰盛的感受、美好的时光记忆。

脍炙老故事  阐释人生处世智慧

脍炙烧烤也泛指烹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料理一师易牙当齐桓公大厨的时候,有一天半夜齐桓公肚子饿,易牙就为他煎煮烧烤,调和五味,进呈给齐桓公。桓公饱食之后,这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还没醒来。《战国策》告警说:“后世必有因为沉溺美味而亡国的啊!”

来到齐景公时代,名宰相、外交家晏子的生活非常简朴,齐景公听说了,就特地挑吃饭时间往晏子家去一瞧究竟。当景公被迎进门,一看到晏子餐桌上的饭菜时,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叹道:“哎!夫子家这般贫穷!而寡人竟然不知道,这是寡人之罪呀!”

晏子到底吃的是什么让景公深叹其穷呢?晏子的饭菜是:粗粗去掉米糠的糙米饭,配上三块干肉条,和水苔菜,佐些大盐(一说鸡蛋)而已。

可晏子不觉得自己贫穷,他谦虚又满足地回答景公说:“晏婴没有倍于常人的好行为表现,却有参士之食[2],君赐给臣的已经很厚足了!臣的家不贫。”说完,他再次拜谢齐景公的爱护之情。(《晏子春秋》)

从古人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脍炙”美食在中华文化中真是内蕴深厚。“脍炙”不仅仅是美味,还传承着古人的精神文化精髓,真的是“脍炙人口”上下几千载啊!

注释:
[1]珍羞和珍馐:这两者在现在都用。古文中以珍羞为本。据《康熙字典》的资料说“羞”:“《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注》羞,有滋味者。”就是说“羞”是美味的食物。又《康熙字典·食部·十一》说“馐”:“《类篇》思留切,音修。进献也。一曰致滋味曰羞。或从食。《字汇》膳也,荐也。”就是说馐的本意是进献膳食;也有把美味的羞写成馐的用法。

[2] 晏子指“参士之食”是:“免粟(脱糠的糙米饭)之食饱(吃到饱),士之一乞(饩:足)也;炙三弋(三块烤肉干),士之二乞也;五卯(盐或鸡蛋),士之三乞也。”(参见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亲节让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代表母亲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么呢?中华文化的母亲节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满族,格格,清朝,夏琼芬
    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着古老的记忆,这记忆来自秦汉三国、唐宋明清。五千年间,每一朝代都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您或许曾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一看历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么在此之前,您应当获得适量的知识储备,以免在古代社会里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自古来留给我们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手脚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开讲提供)
    古人感应四时的变化,用一幅春日里的好景致——“翦春韭”为名,留下诗情画意的厚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传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么杜甫承传自谁呢?
  • 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你的想像!
  •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事实上灯谜的内涵包罗万象。制灯谜、猜灯谜盛行于历代,灯谜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谁呢?为什么爱上灯谜也能让人考场顺利呢?
  • 黄历二月春雷响,惊醒地下的蛰虫出洞,这是阴阳循环的常态;早发的“冬雷”则是反常的天候现象。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这个现象。这种反常的天候只是气象上的表现吗?还是和世间人事的治乱有所对应呢?有无应验的实证呢?古书上和民间累积的经验以及气象学观测,很早就观察到了“冬雷”这种异常的天候现象,并且有一些说道。
  • “气备四时 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 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大成殿赞颂孔子的楹联。还有许多庙寺的楹联,可知讲的主角儿是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