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暴雨地震瘟疫频现 习近平或一语成谶

人气 987

【大纪元2021年07月13日讯】据大陆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从7月11日14时至12日14时,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将有8至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多地将有短暂强降水天气。预报发布后,北京人终于在11日晚迎来了三十年来最大暴雨侵袭,平均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房山区房山新村为超110毫米雨量;在河北武安市,暴雨致街道成河,多名市民被冲走,有市民抱树自救。伴随着强降雨的是不间歇的电闪雷鸣。暴雨造成北京取消700架航班,多趟高铁延误,中小学听课和户外体育活动取消。

北京等地区遭受的暴雨侵袭,不久前刚刚在上海、南京等多地上演,南北方多条河流水位增高。除了暴雨、洪水,下雪、地震、瘟疫亦在各地频繁出现。如7月10日重庆3级地震,6月18日青海5.8级地震,6月12日云南5级地震,5月22日青海7.4级地震,5月21日云南6.4级地震,等地。至于新冠病毒亦从不曾消失,此起彼伏。值得注意的是,各类灾害,不仅仅是在今年频繁出现,且密度高、范围广,在近十几年来,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果将其视为自然的反应,不愿加以思考,那么就错过了上天借此给世人的警告和预示。其实,以史为鉴就知,这绝非偶然,因为华夏历史上的历代王朝,在走向灭亡之际,天灾都较其前期和中期为多,而且有的十分频繁,持续时间很长。

夏朝末年,发生过两次大地震。西周末年,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

秦朝末年,出现了罕见的水灾。当时山东、安徽等地方因久雨成灾,成了水乡泽国。西汉后期,从元帝起,灾祸就连年不断,一直持续到西汉灭亡,灾祸包括水灾、旱灾、虫灾等。东汉后期,更是多次暴发大疫。东汉灭亡前三年,全国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疫情,处处都呈现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

而处于变动历史时期的三国两晋时期,共发生旱灾六十次,水灾五十六次,风灾五十四次,地震五十三次,雨雹之灾三十五次,疫灾十七次,蝗灾十四次,歉饥十三次,霜雪、“地沸”各两次。

隋唐两朝后期到灭亡,都出现了大疫,造成军队人员和百姓的大量死亡。南宋末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死者众多。这一疫情持续时间很长。在南宋王朝被灭之际,瘟疫再次降临都城杭州,城内“疫气蒸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时,共发生12次疫病,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瘟疫发生,死人无数。一次京师大疫长达两年之久。明朝末年,尤其在崇祯年间,各地的瘟疫是一场连一场。崇祯十七年(1644),也就是明朝灭亡那一年,多地发生瘟疫,如吴江瘟疫持续了一个多月,夺走了大量吴江人的性命;京师鼠疫大作,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的惨状。

清朝末年疫病流行同样十分频繁。光绪帝34年统治中19年有疫病,宣统帝3年中2年有疫病。当时主要疾病是霍乱、鼠疫和疟疾。如1910年鼠疫在东北流行,关内一些地区也被传染到,死亡的人数非常多。

显然,历史上的王朝末年无一不发生惨烈灾祸。按照古人的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一再呈现,其实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灾与人祸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君王不修德政,社会道德沦丧,民众道德下滑,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包括瘟疫在内的各种天灾就会降临。查阅历代史书,都会找到相对应的证据。这也是为何一个王朝灭亡后,新王朝的开创者或打造者都能聆听上天降下的警示,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

既然发现了王朝末年多天灾这个规律,那么再看当下中国大陆出现的各种异象,看看这十几年来在大陆出现的干旱、水灾、地震、蝗灾、沙尘暴、高温、赤潮、雪灾、流行病、瘟疫等种种灾祸,一个结论呼之欲出,那就是:祸国殃民、残害百姓且从不知悔改的中共正走入倒计时。

或许内心并不自信的习近平在7月6日全球政党峰会讲话时出的小状况,就在预示着中共不久后的结局。当时,习在念稿念到最后时,忽然重复前面已经念过的讲稿,并数次低头翻阅稿件,还低声询问身边的人:“我这说完了吗?”旁边人提醒“说完了”后,才重新跳回结尾段落恢复致辞。

彼时的习近平到底因为什么心不在焉,我们不得而知,但习之问和身边人的答复都是不祥之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曾记述,说当年3岁的自己在登基大典上哭个不停,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为了让典礼顺利完成,就安慰他道:“别哭别哭,快完了。”一句“快完了”冥冥中昭示了清朝的结局,四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习之问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同样一语成谶。也许当历史真实发生,待回头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才会体会其中之味。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广东频现异象 暴雨地震千鱼跃上岸
【有冇搞错】大陆地震洪水 港人不再捐款了
北京暴雨22条公交线受影响 多区交通受阻
病毒溯源新发现 中国疫情比官宣早2个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