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年习俗】

花花绿绿过新年——年画漫谈

作者:李翼云编写
年画展现了“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的艺术,画中人物都饱含象征义涵。图为门神画。(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可知中华文化中的新年民俗年画是从什么演变来的吗?年画展现了“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的艺术,画中人与物都饱含象征;一幅年画诉说一个故事。五子夺魁、芒神春牛图、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常见的年画,讲了什么故事,或藏着什么玄机呢?

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每逢黄历新年,除了春联之外,家家户户也普遍喜爱挂贴年画。一张张寓意吉祥、墨彩浓重、花花绿绿的年画,散发喜庆欢乐的浓浓年味,可能也是许多人儿时回忆的风景之一。

最早的年画是门神画

年画与春联起源相同,都是来自古老神话百科大书《山海经》中黄帝用来驱鬼的“桃符”。文字形式的“桃符”演变为后来的春联,而图画形式的“桃符”,就是最早的门神画。

古代过年期间,人们将两位抓鬼的神人“神荼”、“郁垒”的画像,张贴在门口的两扇门板上以驱鬼避邪,两人就成为门神的始祖,也是最早的年画。[1] 渐渐地,图画的内容从门神扩展到更多不同的题材,形成后世丰富多彩的年画文化。

天津杨柳青 门神画:神荼  国立历史博物馆藏(钟元翻摄/大纪元)

“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的年画艺术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质朴,色彩却鲜明饱满,喜庆热闹的画面,充满丰沛的活力与情感。年画的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民俗生活,有神仙、孩童、花鸟、金鸡、春牛、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而且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祝福与寓意。

比如,年画《吉祥如意》中,孩童手拿玉器“如意”骑在大象上。“象”,象征“万象更新”,“骑象”与“吉祥”谐音。“吉祥如意”是喜庆吉利的祝颂之词,亦有祈福平安之意。

年画《吉祥如意》。画中的孩童手拿玉器、福瓶骑在大象上。“象”,象征“万象更新”,“骑象”与“吉祥”谐音。(图片来源:明慧网 吉祥宝宝年历)

《三星高照》画面上有三个老者,分别是福星、禄星和寿星,三人身边分别有鹿、蟠桃、蝙蝠,“鹿”谐音“禄”,“蝠”谐音“福”,“蟠桃”就是“寿桃”,象征长寿。“三星高照”表示同时拥有福气、富裕以及健康长寿,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

此外,在年画中,“鸡”往往代表“吉”,寓意:大吉(鸡)大利、吉(鸡)祥如意;“鱼”往往代表“余”,如年年有余(鱼)等。这些寓意吉祥的双关词语,富涵年节的文化意蕴,经过人们运用想像,绘制成活泼生动的喜庆年画,可谓“话中有画,画中有话”,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形音义的有趣材料。

一幅年画 一个故事

年画在东汉、六朝时已经普遍流行,唐代已很兴盛,宋代出现了木版印刷年画,产量增高。随着彩色套印技术逐渐成熟,在明、清时代进入全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促进了年画的繁荣,更出现了大量以故事、神话传说、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积德行善 五子夺魁

年画《五子夺魁》表达的是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的故事。窦禹钧年过三十还膝下无子。一夜,梦见祖父告诉他:“你命中不仅没有孩子,也很难长寿,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积德行善。”窦禹钧于是努力修身行善,广积功德,后来居然陆续生了五个孩子。

一夜,他又梦见祖父,祖父说:“你多年行善,将延长寿命三十六年,孩子们也会很有成就。”后来,窦禹钧的五个孩子果然都先后登科及第,个个都很有成就。

芒神春牛图 暗藏玄机

春牛图(图片来源:《农民历》)

年画《春牛图》又名《芒神春牛图》,春牛图里的牧童,是古代掌管草木生长的“芒神”,一手持短鞭,象征春天降临,身边还带着一只牛。

古代的春牛图原本是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雨量、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传说,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征黄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的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

每年农民历上的春牛图其实藏有玄机。当图中牧童没有穿鞋且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当牧童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而如果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

麒麟送子 众神下凡

年画展现了“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的艺术,画中人物都饱含象征。(公有领域)

《麒麟送子》是关于孔子诞生的故事:孔子出生前,母亲颜征在看见一只散发着祥瑞之气的神兽——麒麟飞入了家中,口中缓缓吐出一份玉书,写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水神的儿子,在周朝末年衰乱的世道中维系着中华道统,将成为无正式帝位的君王)。”颜征在是一位十分贤明的女子,她知道此必是神奇的异象,于是喜悦地取出一条绣线系在麒麟的头角上,麒麟在屋内徘徊,过了一夜才离开。

孔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空中两位女神手中擎着香露冉冉而来,为颜征在熏香沐浴。空中奏起优美的仙乐,众神纷纷下凡,恭敬地排列而立,庆贺孔子的诞生[2]。

至于其它,如《木兰从军》、《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也经常被采用作为年画题材,传达忠孝节义、修炼神奇、扬善惩恶以及与自然万物和谐的文化内蕴,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中文化精髓的涵养。

三大民间木刻年画

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以细巧、典雅著称;苏州的“桃花坞”则以粗壮、朴实见长;而山东潍县的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风格驰名。三者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一幅杨柳青年画(公有领域)

此外,还有四川的绵竹、广西柳州等地的年画,都具有独特的风采。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甚至畅销南洋,深受欢迎。

年画渊远流长,是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由于传统文化的式微,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太能理解传统年画的美感与趣味。也许,藉由一篇花花绿绿的年画漫谈,我们都能找回些许民俗文化的本源初心,感受到年画的璞真之美。@

参考文献:
[1]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
[2] 出: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三》。

——转自 明慧之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