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新年習俗】

花花綠綠過新年——年畫漫談

作者:李翼雲編寫
年畫展現了「話中有畫,畫中有話」的藝術,畫中人物都飽含象徵義涵。圖為門神畫。(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可知中華文化中的新年民俗年畫是從什麼演變來的嗎?年畫展現了「話中有畫,畫中有話」的藝術,畫中人與物都飽含象徵;一幅年畫訴說一個故事。五子奪魁、芒神春牛圖、麒麟送子等等這些常見的年畫,講了什麼故事,或藏著什麼玄機呢?

傳統的中華文化中,每逢黃曆新年,除了春聯之外,家家戶戶也普遍喜愛掛貼年畫。一張張寓意吉祥、墨彩濃重、花花綠綠的年畫,散發喜慶歡樂的濃濃年味,可能也是許多人兒時回憶的風景之一。

最早的年畫是門神畫

年畫與春聯起源相同,都是來自古老神話百科大書《山海經》中黃帝用來驅鬼的「桃符」。文字形式的「桃符」演變為後來的春聯,而圖畫形式的「桃符」,就是最早的門神畫

古代過年期間,人們將兩位抓鬼的神人「神荼」、「鬱壘」的畫像,張貼在門口的兩扇門板上以驅鬼避邪,兩人就成為門神的始祖,也是最早的年畫。[1] 漸漸地,圖畫的內容從門神擴展到更多不同的題材,形成後世豐富多彩的年畫文化。

天津楊柳青 門神畫:神荼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話中有畫,畫中有話」的年畫藝術

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質樸,色彩卻鮮明飽滿,喜慶熱鬧的畫面,充滿豐沛的活力與情感。年畫的題材大多取材於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和民俗生活,有神仙、孩童、花鳥、金雞、春牛、風光景色等,應有盡有,而且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祝福與寓意。

比如,年畫《吉祥如意》中,孩童手拿玉器「如意」騎在大象上。「象」,象徵「萬象更新」,「騎象」與「吉祥」諧音。「吉祥如意」是喜慶吉利的祝頌之詞,亦有祈福平安之意。

年畫《吉祥如意》。畫中的孩童手拿玉器、福瓶騎在大象上。「象」,象徵「萬象更新」,「騎象」與「吉祥」諧音。(圖片來源:明慧網 吉祥寶寶年曆)

《三星高照》畫面上有三個老者,分別是福星、祿星和壽星,三人身邊分別有鹿、蟠桃、蝙蝠,「鹿」諧音「祿」,「蝠」諧音「福」,「蟠桃」就是「壽桃」,象徵長壽。「三星高照」表示同時擁有福氣、富裕以及健康長壽,享受人間的美好生活。

此外,在年畫中,「雞」往往代表「吉」,寓意:大吉(雞)大利、吉(雞)祥如意;「魚」往往代表「餘」,如年年有餘(魚)等。這些寓意吉祥的雙關詞語,富涵年節的文化意蘊,經過人們運用想像,繪製成活潑生動的喜慶年畫,可謂「話中有畫,畫中有話」,也是孩子們學習語文形音義的有趣材料。

一幅年畫 一個故事

年畫在東漢、六朝時已經普遍流行,唐代已很興盛,宋代出現了木版印刷年畫,產量增高。隨著彩色套印技術逐漸成熟,在明、清時代進入全盛時期,康熙、乾隆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促進了年畫的繁榮,更出現了大量以故事、神話傳說、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

積德行善 五子奪魁

年畫《五子奪魁》表達的是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的故事。竇禹鈞年過三十還膝下無子。一夜,夢見祖父告訴他:「你命中不僅沒有孩子,也很難長壽,要想改變命運,就必須積德行善。」竇禹鈞於是努力修身行善,廣積功德,後來居然陸續生了五個孩子。

一夜,他又夢見祖父,祖父說:「你多年行善,將延長壽命三十六年,孩子們也會很有成就。」後來,竇禹鈞的五個孩子果然都先後登科及第,個個都很有成就。

芒神春牛圖 暗藏玄機

春牛圖(圖片來源:《農民曆》)

年畫《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春牛圖裡的牧童,是古代掌管草木生長的「芒神」,一手持短鞭,象徵春天降臨,身邊還帶著一隻牛。

古代的春牛圖原本是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雨量、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鑑。傳說,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徵黃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的鞭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

每年農民曆上的春牛圖其實藏有玄機。當圖中牧童沒有穿鞋且褲管束高時,就代表該年多雨水;當牧童雙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乾旱;而如果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

麒麟送子 眾神下凡

年畫展現了「話中有畫,畫中有話」的藝術,畫中人物都飽含象徵。(公有領域)

《麒麟送子》是關於孔子誕生的故事:孔子出生前,母親顏徵在看見一隻散發著祥瑞之氣的神獸——麒麟飛入了家中,口中緩緩吐出一份玉書,寫著:「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水神的兒子,在周朝末年衰亂的世道中維繫著中華道統,將成為無正式帝位的君王)。」顏徵在是一位十分賢明的女子,她知道此必是神奇的異象,於是喜悅地取出一條綉線繫在麒麟的頭角上,麒麟在屋內徘徊,過了一夜才離開。

孔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空中兩位女神手中擎著香露冉冉而來,為顏徵在薰香沐浴。空中奏起優美的仙樂,眾神紛紛下凡,恭敬地排列而立,慶賀孔子的誕生[2]。

至於其它,如《木蘭從軍》、《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也經常被採用作為年畫題材,傳達忠孝節義、修煉神奇、揚善懲惡以及與自然萬物和諧的文化內蘊,即使是目不識丁的人,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中文化精髓的涵養。

三大民間木刻年畫

明末清初,中國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以細巧、典雅著稱;蘇州的「桃花塢」則以粗壯、樸實見長;而山東濰縣的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風格馳名。三者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久負盛名,各有千秋。

一幅楊柳青年畫(公有領域)

此外,還有四川的綿竹、廣西柳州等地的年畫,都具有獨特的風采。始於南宋的福建年畫,甚至暢銷南洋,深受歡迎。

年畫淵遠流長,是藝術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由於傳統文化的式微,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太能理解傳統年畫的美感與趣味。也許,藉由一篇花花綠綠的年畫漫談,我們都能找回些許民俗文化的本源初心,感受到年畫的璞真之美。@

參考文獻:
[1]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稱之門神。」
[2] 出:晉代王嘉《拾遺記‧卷三》。

——轉自 明慧之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上有些人他們廣施陰功(陰德)卻遭受污名還能不加以辯解,這樣的人就真是難能可貴了!上天看到了這樣的人能不愛護而給予回報嗎?!
  • 「義理人情」與禮法在日本社會具有約定俗成、世代傳承、相對不變等特點,其背後的定海神針,是道德、信仰。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造成1.8萬人罹難,40萬人受災。在災難面前日本人的沉著冷靜,井然有序,並相互鼓勵、幫助,正是被深植於日本人精神中的禮法之自然表現。
  • 七月中元的祭祀表現了人間與神佛溝通、與靈界鬼魂溝通的精神儀式與多元文化的內涵。然而其中顯現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像的「鬼節」,又有什麼不同呢?來看看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起源,即可分明。
  • 各城各邑各地方都有守護地方、翦凶除惡的守護神——「城隍」。民間百姓和官吏都很尊敬這位地方守護神,尊稱「城隍爺」。城隍爺是怎麼選出來的?哪些人可以當上城隍爺呢?聽過城隍的考試嗎?蒲松齡《聊齋誌異》有「考城隍」的故事;清代名人袁枚的後身也成了城隍。
  • 大陸知名歌手刀郎的《羅剎海市》一曲激起千層浪,歌中有許多諧音、隱喻的文學表現,「那馬戶不知道它是一頭驢,那又鳥不知道它是一隻雞,豈有畫堂登豬狗?哪來鞋拔作如意?」到底影射了什麼人類的問題?
  • 有人認為「劫數」天定,是命運中注定的災難,人為無法改變。不過我們想深究的是,若「劫數」是天定,那麼上天又是依據什麼來定呢?後天能否改變呢?
  • 傳說中的地獄真的有十八層嗎?人到底犯了什麼罪會受到這些懲罰?我怎麼樣才能避免這個下場呢?
  • 大禹說喝了美酒之後說:「後世必然會有因酒而亡國之君」而拒絕酒師,齊桓公夜半大快朵頤之後,一睡到天亮還不醒,之後說道:「後世必有因美味而亡國的啊!」何以齊桓公還是沒能逃出這個預示的宿命?
  • 魯宗道在北宋之朝有「魚頭參政」的尊號,許多權貴都懼怕他。但是,在他擔任太子諭德的時候,曾在酒店飲酒,讓皇帝派來傳喚召見的使者在他家門外久等,延誤了上朝晉見,然而他卻沒有受到處罰且還受到重用成為重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當我們一談到「哲理性」的事物時,往往就將抽象的體系性哲理思維和敘述,當作「哲理」或者「哲學」。不過,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中,一個簡單常見的事物往往可以符號化而成為一種形而上的道術理念。「土」就是其中之一的理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