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的起源为何?你可能想不到

作者:容乃加
“人家插柳记清明”,相传扫墓、插柳这些习俗有一个共同的久远的起源。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6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说起清明节可能有许多人会联想到扫墓祭祖。古代的扫墓,早先和寒食节有关系。在寒食节、清明节扫墓还有一种共同的习俗“插柳”。柳树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长,生命力极强,又相传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代诗人陆游的《春日》一诗中写道:“人家插柳记清明”。相传这些习俗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来自久远前的春秋时代。

知天命而献身的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称介之推)是春秋时代的名臣,他辅佐晋公子重耳成为一代贤君——晋文公。在晋国王室发生骊姬之乱后,他和其他四位大臣护从重耳出奔,随侍左右十九年,不仅历尽千辛万苦,而且还“割股食君”(食音“饲”)。

据《史记‧晋世家》所载,重耳在国外处处遭人看轻,颠沛流离,十九年后终于得以复归社稷,也将被迎立为国君。就在随侍渡河回晋国的最后一程中,介子推却悄然隐迹。他回了家,母亲对儿子不邀功、不求名利非常赞赏。介子推不想让重耳找到他,隐居到绵山中,母亲乐于和他一起隐居。

重耳登位成了晋文公,封赏有功的旧臣和亡者;而隐退的介子推却不在受封之列。介子推的从人为他抱屈,就写了一段话贴在门上提醒晋文公。

《庄子‧盗跖》有记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东方朔‧七谏》也有留下“子推自割而食君”的文字。就说重耳在流亡的岁月中,曾经因为饥饿过度而濒临死境,眼看就要饿死了,在那关键时刻,介子推不知从哪里端来了一碗肉汤,喂给重耳吃下,把他救活来。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介子推是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肉做的汤。

登上王位的晋文公重耳看到了门上的提醒,猛然想起旧人,就派人召见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人。听说介子推入了绵山中,于是晋文公环封绵山作为介推田,又将绵山改称介山(位于山西介休县境内),用来表彰忠臣介子推,表达自己的系念,也用以表记自己的过失。

民间传说,晋文公听了臣下的意见放火烧绵山,想藉火让介子推现身。但介子推与母亲不受酷火左右,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那一天是黄历三月五日。

介子推生前说过,是上天为重耳登王位开路。介子推知天命,他辅佐重耳成贤君,是顺天命而为,所以不居功、不受禄,不“贪天之功”。最终,他更以自己的生命来死谏重耳当一个清明勤政的国君。

传说介子推逝世一周年时,晋文公重返介山,他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那时,那棵浴火残柳已长出嫩绿柳条。晋文公折下了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

清明柳冒新芽。 (Pixabay)

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断火寒食

《后汉书‧周举列传》记载,并州太原郡有寒食一个月的旧俗。因为介子推焚骨而亡,一到他死亡的那个月,民间怕神灵不乐,都不举火炊事,吃的都是寒冷的食物。有些体弱的老小因为身体不堪而死亡。周举到任后,在介子推祠吊祭,并向郡民宣告寒食一个月的作法并非贤者之意,从此解了民惑,使百姓回复温食。

晋朝《邺中记》说“邺俗,冬至一百五曰为介子推断火”。《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麦芽糖)大麦粥,按历合在清明前二日。”就说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当时人在寒食节前后共三天冷食大麦粥、杏仁酪。

上坟祭扫

因为介子推在山上焚骸去世这一天就是寒食节,在这一天上坟祭拜在民间历代相传渐渐成为风俗。唐代时王公就在寒食节扫墓,属于吉礼之一,唐代百姓也模仿这种作法。

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就下诏增定常礼,允许民间士庶于寒食节上墓拜扫,让后代子孙们能够对祖先展现一片孝思,并且把它列入常式五礼之一。[1] 实际作法在《通典ㆍ礼十二ㆍ上陵》有规定,寒食节扫墓时可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上墓奠祭,于坟茔南门外行礼,祭拜后哀泣辞别,不可在墓地作乐,但到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可以食用祭拜后的祭品。

清明节气晚于寒食节两天,宋代时二节合而为一,清明节成了寒食节中一天。北宋遗事《东京梦华录》有记载:“清明节……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卖纸马纸钱的店铺都当街用纸钱叠成纸楼阁,都人多在此日出城,四野如市。从宋代以来,清明节和扫墓祭祖的习俗相连,历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一过寒食节到清明节,就出新火。寒食节断火清明节取新火、清明节折柳插柳、清明节上坟祭扫,在历史长卷上,远远的二千六百多年的那头,连系着一位知天命达天命、以忠肝义胆为历史作“仁义之碑”的中华伟丈夫——衷心清明的介子推。

注释
[1] 《通典‧礼十二‧上陵》:“开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馔讫,泣辞。食余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九”也是阳数之极,九九归一,满溢又将还原,黄金之秋将逐渐褪色,所以“重阳”也是个阴阳变化的关键日子。在古时的九九重阳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赏景、感恩祈寿和避厄的风俗,也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曲。
  • 天地四时节气的循环,例如秋分的“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现象,年复一年在时光隧道中循环往复,准确而无穷无已,这是谁的造化呢?“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借着秋分的展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天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
  • 从立秋节气应节的成语中,能否学得应变的处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来立秋节气!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多变的季节!古人从秋天的节气物候,得到许多感触,化作成语,也教给后人许多应变预防的功课。在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们要如何应变保安呢?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