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最神圣的天际线:圣维特大教堂

文/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 翻译/陈遇
在布拉格抬头向上看,总会看到位于山丘上的圣维特大教堂,这点彰显了这座教堂的重要性,以及其象征的精神。(Pavels Dunaicevs/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6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圣维特大教堂座落于布拉格西侧的山丘上,俯瞰着这座古城。圣维特大教堂建于14世纪,当时布拉格是世界上第三大城市,紧接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后。许多君王在这座雄伟的哥德式教堂中接受加冕、举行婚礼及入葬仪式,里面也藏有无数的国家宝藏。

现今,朝圣者一如往昔地前来圣维特大教堂,向教堂的守护圣者圣温塞斯拉斯(Wenceslaus)、圣维特(Vitus)等先人致以敬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则能处处抬头见到圣维特大教堂的尖塔,其位置彰显了教堂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精神象征。

三座大门上都各有一座尖拱顶,反映了内部中殿一分为三的格局。圣维特大教堂的外观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上面有着细长的窗户和尖顶,塑造了垂直向上的视觉效果。主要的立面朝向西方,在立面正中央有个一座圆形的玫瑰花窗,让午后的光线得以照射进室内。(TTstudio/Shutterstock)

法国著名的建筑师阿拉斯的马修(Matthias of Arras)以法国的哥德式风格设计了这座教堂的原始方案。他使用了一系列协调的比例来设计教堂的主要构成。在垂直的承重结构上,使用了细长高挑的柱列来围塑出教堂的中殿,柱列的上端则使用肋状拱顶承起轻盈入云的高屋顶。从外观看,雕刻精美的石头尖顶立在向外伸出的飞扶壁之上,支撑着外墙、尖拱型的窗户和大门,以及主要的教堂立面。

飞扶壁是哥德式教堂主体向外延伸的垂直结构,用来支撑拱形的屋顶。这种构造让建筑物的墙面更薄并有更大面积的开窗。教堂顶端富含装饰的尖顶压在飞扶壁上以稳定扶壁结构,同时也带给哥德式建筑更加精致的外观。

飞扶壁是哥德式教堂主体向外延伸的垂直结构,用来支撑拱形的屋顶。这种构造让建筑物的墙面更薄并有更大面积的开窗。教堂顶端富含装饰的尖顶压在飞扶壁上以稳定扶壁结构,同时也带给哥德式建筑更加精致的外观。(ABO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圣维特大教堂的三座大门上都各有一座尖拱顶,反映了内部中殿一分为三的格局。教堂外观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上面有着细长的窗户和尖顶,塑造了垂直向上的视觉效果。主要的立面朝向西方,在立面正中央有个一座圆形的玫瑰花窗,让午后的光线得以照射进室内。

黄昏时分,教堂外墙会点起金黄色的灯光。从外观可以看到教堂东侧底端的三座礼拜堂。(krcil/Shutterstock)

圣维特大教堂的外观除了中央巨大的玫瑰花窗外,还有怪兽造型的滴水嘴和圣人、当地名人、当代重要人物的雕像。位于教堂西侧主立面上的玫瑰花窗是由弗朗蒂谢克‧凯塞拉(Frantisek Kysela)于1925年设计的,图案呈放射状,共有八瓣。中间布满了缤纷几何的彩色玻璃,为教堂中殿带入美丽的午后阳光。玻璃上的图样描述着圣经中的创世纪。

教堂西侧主立面上的玫瑰花窗是由弗朗蒂谢克‧凯塞拉(Frantisek Kysela)于1925年设计的,图案呈放射状,共有八瓣。中间布满了缤纷几何的彩色玻璃,为教堂中殿带入美丽的午后阳光。玻璃上的图样描述着圣经中的创世纪。(Romas-Vysniauskas/Shutterstock)

怪兽造型的滴水嘴也是哥德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滴水嘴的用途是将石墙上的积水排出,以防止雨水损害建筑结构。它们通常雕刻成兽型,同时也具有镇邪的作用。

圣维特大教堂的外观除了中央巨大的玫瑰花窗外,还有怪兽造型的滴水嘴和圣人、当地名人、当代重要人物的雕像。(elvistudio/Shutterstock)

走进教堂内部,细长的柱子优雅的排列于中殿两侧,柱列的其中一端通往主入口内侧的大圆拱,上方则是美丽的玫瑰花窗。

教堂内部的柱子优雅的排列于中殿两侧,柱列的其中一端通往主入口内侧的大圆拱,上方则是美丽的玫瑰花窗。(WDG/Shutterstock)

教堂内的柱子雕刻成簇,和上方的肋状拱顶(拱状的屋顶结构)相互交融,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这种肋状的支撑像蕨类植物的卷须一样展开,撑起看似轻盈的屋顶。随着视线由下而上抬升,心也随之升华,光线从上方又高又长的玻璃花窗倾泻而入,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崇敬之意。

教堂内的柱子雕刻成簇,和上方的肋状拱顶(拱状的屋顶结构)相互交融,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这种肋状的支撑像蕨类植物的卷须一样展开,撑起看似轻盈的屋顶。随着视线由下而上抬升,心也随之升华,光线从上方又高又长的玻璃花窗倾泻而入,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崇敬之意。(siloto/Shutterstock)

在圣维特大教堂的南侧底端有三座大型玻璃花窗,组成一幅三联画。花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令人心生敬畏之意。图案的正中央为捧在天父手中的耶稣,在他们上方则有一只白鸽,代表着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概念。在左侧可以看到圣母玛利亚,右侧跪着的则为圣温塞斯拉斯和圣维特。

在阿拉斯的马修之后,德国–波希米亚裔的建筑工匠彼得‧帕尔莱日(Peter Parler)接续成为了圣维特大教堂的建筑师,替教堂建筑加上许多雕像装饰,像是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的内部空间。圆顶的拱顶结构和壁画将内墙向外延伸,塑造出更宽阔的空间感。

14世纪的哥德建筑师替圣维特大教堂奠定了风格,不过建筑工程却延宕了数世纪之久,仅完成了原先规划的一半。到了18世纪,在教堂的南塔加上了巴洛克风格的尖顶。19世纪末,建筑师约瑟夫‧克兰纳(Josef Kranner)挑起了重担,以过去的哥德式风格继续兴建未完成的部分。在他与后继者的努力之下,圣维特大教堂终于在20世纪初完成。

尽管建筑风格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圣维特大教堂以精湛的结构技术和高雅的室内空间,见证了哥德式风格的永恒之美。旷世纪的教堂工程更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

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一名建筑摄影师、设计师,也是Cartio的创始人,致力于推广古典建筑。

原文The St. Vitus Cathedral of Pragu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静谧地坐落在纳拉甘西特湾(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国罗德岛纽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将原本幽静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垒。取名“小屋”(cottage)是为了对早期木瓦风格(shingle style)避暑别馆的尊重。但事实上,这是一栋“适合王后”居住的顶级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俄西俄斯罗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腊中部古城斯泰里斯卫城(Acropolis of Steiris)。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可说是十一世纪拜占庭建筑的瑰宝,公认是希腊拜占庭艺术第二个黄金时代(或称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典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