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压岁钱”怎么压岁?

作者:容乃加
过年习俗中的“压岁钱”带着镇压邪祟的吉祥含意。这钱怎么“压岁”呢?(章翠英《古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1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除夕是一年中的大日,围炉团圆则是一家人一年中的大事。对于家中的孩童来说,除夕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拿到期待中的“压岁钱”。不过,家家户户的长辈都是期待家中晚辈能成为家族的芝兰玉树,快快长成,怎么反而年年给他们压岁钱“压岁”呢?这压岁钱又怎么“压岁”呢?

过年习俗 除夕的压岁钱

我们先来看一首传统诗词,表现孩童期待“压岁钱”的剪影。元朝人吴当在《除夕有感‧其二》诗中说除夕:

华盖芙蓉翠倚天,髙堂彩服忆长年。
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

童穉(音“稚”)就是幼童。在除夕夜,家人相聚守岁,迎接来年的第一杯春酒,孩童则是热切地守候着压岁钱。

压岁钱是家中的长辈给晚辈幼童的,清末名士林占梅的《乙丑除夕团圆歌》描写他给晚辈压岁钱的情景:“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除夕团圆夜,他给晚辈压岁钱的同时,勉励子孙小晚辈们循规蹈矩,努力向上,不要放荡心性,传承了家教的意含。

另外,也有给糖果,都称为“压岁”,也作“押岁”。清代名作《红楼梦》中除夕的一幕,就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描写。第五三回记载宁国府除夕夜分压岁钱的一幕:“贾母笑道: ‘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 ’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女、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这里的“锞”是用金银铸的状如小馒头的小锭。

压岁钱怎么压岁

一种“压岁钱”。(fotolia)

清代风土志《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就是取一长段彩绳穿过铜钱编成龙形,然后放到孩童的睡床脚下压住,称为“压岁钱”。

“压岁钱”古代又称“厌胜钱”、“压祟钱”或“押岁钱”等,是在除夕时为了驱除“祟”这种吓人的怪物,放在小孩童床头、床脚用来“压祟”的钱。后来长辈在除夕给小儿的红包,就成了“压岁钱”。原来,“压岁钱”原来是“压祟钱”。

“厌胜”的起源

这种吉祥的钱币在古代称为“厌胜钱”(厌通压),是作为“镇物”,用来压制“祟”这种怪物,让它不能对孩童作祟使坏。历代古籍中不乏“厌胜”的记载,在周代的祭祀中就有“厌胜”的作法,在祭祀土地神的时候,用甑作为镇物。[1] 《通典‧郊天下》中也有提到“圣人厌胜之术”。《太平广记·老子》有这样的记载:“消灾辟恶……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由此来看,厌胜之法也可以驱使鬼魅。

从历史源流来看,取“镇物”来“厌胜”压制不祥的鬼祟,以取得吉祥的结果,这种作法起源非常早,也流传成为风土习俗。“压祟钱”是用吉祥的金属钱币来镇邪压祟求取平安,和新年放鞭炮驱除邪魔是一样的思维理路,后来就转变成“压岁钱”了。后人在给予家中孩童“压岁钱”的同时,也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与功能。例如促进伦常关系,鼓励教导孩子怎样表现适当的礼仪,怎样善用压岁钱等等,都是“压岁钱”积极的作用。

注释:[1]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 ‘祝、史、宗人告社(杜注云“宗人,礼官也”;案:即周礼大小宗伯)覆之以甑。 ’此盖厌胜之术,未详其义。”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