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问自己是否缺乏同理心

作者: 施琪嘉

人气 1857

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这种现象就是“同理心”(Empathy)。

如果一个小孩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没有与他很好的同理,那么孩子的感觉就总是不对劲。

譬如,年轻人常喜欢开玩笑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父母生怕孩子冻着,尤其是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儿,父母对孩子的穿衣格外操心,给他穿很多衣服,包裹得很严实。但是,孩子容易出汗,全身长痱子,皮肤很痒,所以孩子就会很烦躁,总是哭。

但是,父母觉得孩子哭闹可能跟大小便、吃东西或者其他因素有关系,他们就不会想到孩子可能是穿多了。有句老话叫作“三分寒、七分暖”,也就是要让孩子处于微冷的状态,而不是穿过多的衣服。

其实热比冷要更加可怕。很多婴儿因为不能表达,穿太多时,就会特别烦躁,而且还容易生病。

父母与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性

我举这例子是要说明,父母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确反应,这点特别重要。

一九七〇年代,意大利科学家做过实验,他们在大猩猩的头上贴上电极,连接到电波显示器上,让实验员在大猩猩身边吃不同的水果,观察大猩猩脑电波的变化。

结果发现,实验员在吃香蕉时,看他吃香蕉的这只大猩猩的脑电波和它自己吃香蕉时的脑电波是相同的。实验员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并猜测有没有可能是它看到我吃香蕉,然后心中有了吃香蕉的意象,所以才会出现同样的波形。

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这种现象就是“同理心”(Empathy)。如我看到你哭,我即使没有伤心事,也可能跟着你一起哭。歌手苏芮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不仅存在于枕叶的视觉皮质,还存在于顶叶皮质、额叶皮质。一个人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他也没来由地跟着人家做同样的事,这就是他的镜像神经元被启动了。

其实,同理心既有生理上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经验的习得。小时候,爸妈在对待孩子方面,不可能每一步都能完全正确,但是他们会在互动的过程中校正。跟孩子的互动中,敏感的爸妈根据小孩的哭声就能知道孩子此时此刻在表达什么,他想要什么,虽然外人听起来,小孩的哭声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有的父母,特别是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看到孩子的动作,马上就能知道小孩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她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培养出超强的同理能力。

缺乏同理心的人格表现

如果妈妈的同理能力特别糟糕,小孩就会有委屈感。孩子讲不出来,或者讲不清楚,他觉得他的妈妈不是不理解他,就是做出错误的反应,甚至是粗暴斥责。譬如,吃饭时,有的爸妈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孩子挑拣饭菜,堆在孩子面前,认为孩子就应该把它吃下去。可是孩子可能很不喜欢吃其中某一种菜色,这时如果是同理能力不强的爸妈就会坚持,甚至强迫孩子必须吃下去。

这样的爸妈,不仅对自己家的孩子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也同样给客人夹菜。作为客人,别人给你夹了菜和肉,你如果不吃,饭菜就浪费了,而且也很失礼,可是别人夹的菜你又不喜欢吃,就只能硬着头皮吃一碗。可是,他又给你添了第二碗。这样的人就是缺乏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

那种所谓的“妈妈觉得你冷”也是如此。有的人看着现在的女孩穿短裤,就总是去问:“你穿这么少冷不冷啊?”现在很多女孩都喜欢露腿,所以你这样问就是没有对她产生同理。你不说“你的腿真好看,好修长。”非要说“你这样穿冷不冷”,这就叫同理心不足。

父母的同理能力,还会深刻影响孩子同理心的形成。父母跟孩子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校正的过程,“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对,然后就去改正”,或者“虽然我理解了,但我这样做是错的,那我换一换”。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校正的过程就是一个同理心形成的过程。

所以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经历校正过程,孩子的内心就会积累很多因为不被理解、不被看见或者没有得到正确对待而形成的委屈感,孩子以后的心智化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同理能力当然也就不强。

所以,一个同理心不好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同理心也往往不好。这种人说话做事就容易不合时宜,和别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容易让别人觉得这个孩子特别笨拙。其实他并不傻,智商也不低,只是同理能力比较差而已。

同理能力差的人的内在小孩总是处于特别委屈的状态。他理解不了别人,反而老是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常常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闷闷不乐、不快活、抑郁,而且特别容易被激怒。结果他的火气越来越大,别人对他也是忍无可忍,这样一来,他的人际关系就不好。

由此可见“同理心”是多么的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或者即使陪伴孩子也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且也没有给孩子很多游戏的空间的话,孩子的心智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同理能力也会比较差。

心智化过程中,有一种伪装模式。伪装模式指的是,父母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模拟一些场景,编演一些情节,如孩子做一个打人的动作,父母就假装被打疼了。父母要和孩子有很多演戏的过程,使孩子内心的想法充分表达,用夸张的动作让他懂得那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孩子的心理空间就会逐渐变大,同理能力也会增强。

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产生同理心,不让孩子自由表达他的想法,孩子婴儿时的很多想法和情感就会被积压在心里,长大以后,他就可能在语言,甚至在行为表现上特别无法同理别人。

<本文摘自《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医师陪你跟自己和解的成长课》,境好出版提供>

●孩子爱唱反调 临床心理师谈4个管教技巧
●崇敬大自然的力量 有助转化孩子消极情绪
●孩童情绪失控怎么办?父母温柔抚摸可制止躁动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爸妈必修课】全家交流育儿经 达成教养共识
孩子哭闹不愿上学 当心社交情绪障碍
孩子尖叫哭闹 古老智慧如何让孩子平静下来?
“你不是我的朋友!”——关系攻击早在学龄前就开始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