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

千古一诗《游子吟》是怎么写成的?

作者:允嘉徽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028
【字号】    
   标签: tags: , ,

游子吟》是出自唐中期诗人孟郊之笔。孟郊字东野,天宝十年出生于湖州武康(一说洛阳),个性狷介寡合,艺术天分在写诗中得以挥洒。诗评者说他格致古淡,韩愈赞赏孟郊“天葩吐奇芬”。

孟郊一生写了五百多首诗,以《游子吟》一诗千古著名。每年母亲节的时节,鲜明的孺慕之情,更是感动人,千古一心。孟郊怎么写的这首诗?这诗其实反映了他的人生故事的底图,凝缩了他大半生的悬挂。

孟郊的父亲是昆山县尉,是古时县长的佐贰官,职掌捕盗贼,调查犯法作乱的事,维护地方的治安。孟郊的母亲操持家务,事事亲为,省吃俭用。他们家的生活称不上小康,说是贫穷也不为过。家境贫穷并没有让孟郊低眉俯首,更不能限制他洋溢的诗才,完成了不少诗篇。但是孟郊无意于科举仕途,年轻时就隐居嵩山,自称处士。

孟郊有一首《游终南山》的诗,诗中写道“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显然他喜爱质朴的生活之道,在大自然中开怀自在,功成名就在天地间只是过眼烟云。

浮名如过眼烟云。(Pixabay)

不过,孟郊心中对父母的劬劳一直挂念在心,一年年过去,挂念越来越深。他这一个游子,如飘忽的云,他的生活得不到安顿,不能反哺父母。他的自描诗“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反映了什么呢?挂念着什么呢?原来,他挂念父母,不想再给父母添忧,将近四十岁的他终于迈向科考之途。

在唐德宗贞元七年,孟郊回到故乡湖州,他得到州县的选举,列于贡给朝廷的乡贡名册中。然而,接下来两年进京参加科举都落榜。

母亲殷殷的鼓励,让他第三次出马应试,终于登上进士榜,此时孟郊在四十五岁之年。

拳拳孝心 千古诗篇《游子吟》

登科进士的喜悦,并没有改变孟郊孤直的个性,他不会随波迎合,不得权贵的关注眼神。未等及授官,他也就离开了长安返乡去了。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50岁才得授溧阳县(位于浙江宜兴县西)县尉的职务。虽然当不上正官,总算这一生中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够买得一亩薄田,造一间简单的住家。这时的孟郊,终于能落实报答亲恩的心愿,能迎来母亲受他奉养。孟郊的名作《游子吟》一诗,就是在出任溧阳县尉时迎接母亲所作,诗的题注即“迎母溧上作”,诗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中的“寸草心”就是指子女奉养父母,恩报父母劬劳的一点棉薄之力的表现。孟郊到了人生半百,才得以奉养父母,随侍左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宛然为他代言:这样的回报,相对父母绵绵无尽的、无私的照拂,算得上什么呢?“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孟郊历经半生苦寒的压抑,窥见父母恩得报终有期,那份欣喜乍现,千万倍于自身的荣誉!《游子吟》传诵千年,从孟郊半生苦吟中跃然而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给予此诗“全唐第一”的赞誉。诗人纯孝之诗,得到天下人自来善良本心的认同,遂成千古不朽的诗篇。@*#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才子传》《全唐诗》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上有些人他们广施阴功(阴德)却遭受污名还能不加以辩解,这样的人就真是难能可贵了!上天看到了这样的人能不爱护而给予回报吗?!
  • “义理人情”与礼法在日本社会具有约定俗成、世代传承、相对不变等特点,其背后的定海神针,是道德、信仰。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造成1.8万人罹难,40万人受灾。在灾难面前日本人的沉着冷静,井然有序,并相互鼓励、帮助,正是被深植于日本人精神中的礼法之自然表现。
  • 七月中元的祭祀表现了人间与神佛沟通、与灵界鬼魂沟通的精神仪式与多元文化的内涵。然而其中显现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像的“鬼节”,又有什么不同呢?来看看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起源,即可分明。
  • 各城各邑各地方都有守护地方、翦凶除恶的守护神——“城隍”。民间百姓和官吏都很尊敬这位地方守护神,尊称“城隍爷”。城隍爷是怎么选出来的?哪些人可以当上城隍爷呢?听过城隍的考试吗?蒲松龄《聊斋志异》有“考城隍”的故事;清代名人袁枚的后身也成了城隍。
  • 大陆知名歌手刀郎的《罗刹海市》一曲激起千层浪,歌中有许多谐音、隐喻的文学表现,“那马户不知道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它是一只鸡,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到底影射了什么人类的问题?
  • 有人认为“劫数”天定,是命运中注定的灾难,人为无法改变。不过我们想深究的是,若“劫数”是天定,那么上天又是依据什么来定呢?后天能否改变呢?
  • 传说中的地狱真的有十八层吗?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会受到这些惩罚?我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个下场呢?
  • 大禹说喝了美酒之后说:“后世必然会有因酒而亡国之君”而拒绝酒师,齐桓公夜半大快朵颐之后,一睡到天亮还不醒,之后说道:“后世必有因美味而亡国的啊!”何以齐桓公还是没能逃出这个预示的宿命?
  • 鲁宗道在北宋之朝有“鱼头参政”的尊号,许多权贵都惧怕他。但是,在他担任太子谕德的时候,曾在酒店饮酒,让皇帝派来传唤召见的使者在他家门外久等,延误了上朝晋见,然而他却没有受到处罚且还受到重用成为重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 当我们一谈到“哲理性”的事物时,往往就将抽象的体系性哲理思维和叙述,当作“哲理”或者“哲学”。不过,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一个简单常见的事物往往可以符号化而成为一种形而上的道术理念。“土”就是其中之一的理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