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现君权神授的英王加冕礼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后乘坐黄金马车回程白金汉宫。(Finnbarr Webster/Getty Images)

人气: 5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3年06月01日讯】“加冕”对于香港人并不陌生,甚至有点腻了。不是吗?自1973年起,无线电视主办的“香港小姐”竞选,每年的冠军佳丽都会进行“加冕”。换言之,一个国家于新王继位才有一次的加冕,香港人每年都看得到,而且同样备有王冠、权杖、宝座等“圣物”,所以“加冕”并不罕见。此风在中国大陆更甚,“加冕”一词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生重大庆典如大学毕业礼、婚礼,甚至入住dream house,都说成是“人生加冕时刻”。这是“crowning moment”西谚东传的结果。

就算放在西方文化脉络观察,加冕似乎也不及从前般神圣。例如戆豆先生的《特务戆J》电影中,法国商人苏华篡夺英国王位,戆J为了阻止,便大闹加冕礼,主持仪式的坎特伯雷主教甚至被他脱下底裤验明正身,在镜头前露出大大的臀部,加冕用的圣爱德华王冠亦被抛来抛去。一轮混战后被加冕的竟变成戆J,然后由他以国王身份下令逮捕苏华收场。加冕之所以“去神圣化”而成为幽默讽刺的对象,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据说1804年在其加冕礼上,他从原本主持仪式的教宗皮乌斯七世手中抢过王冠,自己给自己加冕,从而动摇了“君权神授”的传统。

已成圣体的查理三世。(Photo by Richard Pohle – WPA Pool_Getty Images) 

因此,当欧洲的君主制国家纷纷放弃加冕时,英国查理三世的加冕礼反而变成了一种文化冲击,复古味道甚浓,因此为全球所瞩目。必须指出,就算在仍然实行加冕礼的英国,新王在加冕礼前已能完全履行君主的权力。例如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爱德华八世,加冕前已出访希腊、土耳其、加拿大等地;因坚持迎娶美国已婚妇人辛普森而决定退位,共计在位326日。

既然已经掌权,为何还要加冕?一来,这是顺应传统,但更重要的,这是确立“君权神授”的重要一步。有人说,整个仪式像一场话剧,但更准确的,应该说是一种“重演”(reenactment)。仪式重演二千多年前《圣经》那一幕,即祭司撒多(Zadok)膏立大卫之子所罗门为王,以标志上帝对所罗门统治以色列的认可。这一幕象征英国的君权为上帝赋与,合法且神圣。

不单如此,加冕礼上的仪仗用品,都被视为圣物。保存于伦敦塔内守卫森严的窝打老大楼内的王室宝物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加冕用的圣爱德华王冠。相传它是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所用,后来他封圣后该冠亦随之成为了圣物。17世纪英国内战,该冠以及其他圣物被共和分子所毁,至查理二世复位后方重新仿造,仍命名为“圣爱德华王冠”,仍视之为圣物。现存的版本自1661年使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少数没有被毁的圣物包括用作盛载圣膏的加冕匙 (coronation spoon),可追溯至十二世纪。

进行加冕礼的场地西敏寺,已有一千年历史,王室大婚、新王加冕都在这里举行。以加冕而言,已有四十个君主在这里举行仪式,查理三世自然不会例外。今日科技先进,全球观众除了可以在网上观看加冕直播外,还可以从官网下载“礼仪程序”(order of service)全文,所有细节包括每个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录在此。

认证

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加礼冕是一个“来回圣殿又折返人间”的过程,一步一步将仪式推向授冠的高潮。

按照“礼仪程序”,加冕礼共有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认证”,源自于西元十世纪前盎格鲁—撒克逊部族统治时代,主礼人向东南西北四方轮流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效忠于“毫无疑问的君主”,被问者高喊“主佑查理国王”作回。

奉献圣经

第二个部分是向新王献上《圣经》。这部分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第一,这是加冕礼神圣之旅的开始。主礼人向查理三世说:“这是世界上能够有的最宝贵之物。这里就是智慧;这就是王室的律法;这就是上帝活生生的奥义。”

第二,献《圣经》者是苏格兰教会大会主持人Iain Greenshields,这象征着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地在灵性上的统一;两地自亨利八世以来的宗教纠纷甚至因此而导致的内战,已成历史。

宣誓

接着便是宣誓。从誓辞可见,新王既要承诺保守世俗领土人民的福祉,更要捍卫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律法等。查理三世誓言自己是“忠诚的新教徒”,然后众人祈祷,请“在天上的荣光中登基”的耶和华眷顾其仆人查理三世,“赐给他智慧和爱的恩赐,使我们和所有你的子民都能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既然耶和华已在荣光中登基,下一部分便是整个加冕礼最神圣的部分:受膏。

受膏

“受膏”的意思,表面上是由先知或祭司代表涂抹圣膏,确立君主的神圣地位,但实质上是由上帝亲自膏立。这是基督教国家新君登位时体现“君权神授”最重要的仪式。正如上述,这部分旨在重现二千年前所罗门王膏立为王的一幕,新王要穿上纯白色的衣服,象征在上帝面前的纯洁之身。受膏的过程,合唱团一直奏唱创作于1727年的《祭司撒多》,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由于这是君主与上帝之间的沟通,性质神圣,所以历来都要将君主与现场分隔开。以前的做法,是以四位来自英国最高勋位的嘉德骑士团(Order of the Garter,前港督彭定康最近也获委为一员)撑起一个金色布幕,但四周观众其实仍可见到整个过程。查理三世要求完全的私隐,改用围板完全分隔,由御林军负责。该围板图案具丰富象征意义,除了有天使与白鸽象征圣灵外,中间还有一棵巨树,植根于查理三世的徽章,树上有56块树叶,上面写有英联邦56个成员国的名字。

在围板内,坎特伯雷主教Justin Welby将圣膏按次涂在查理三世的手、胸和头顶,完成后其肉身遂成圣体,准备接受加冕。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以前用的圣膏多是“国产”的,今次则是原产自圣地耶路撒冷,在该处的圣墓教堂被祝圣。耶路撒冷大主教亦亲到西敏寺,参与涂抹圣膏仪式。

传授圣物及加冕

已成圣体的查理三世,在这部分会接受一系列的圣物,包括中世纪骑士佩戴的马刺、护臂甲、佩剑、象征基督所统治世界的圣球(Orb)、象征世俗权力的十字权杖、象征行怜悯精神的白鸽权杖,以及象征与人民立约的指环。

圣爱德华王冠St Edward_s Crown(YUI MOK/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最后,当然就是圣爱德华冠。授冠时,所有人高呼“主佑查理国王”,西敏寺敲响圣钟,伦敦塔、直布罗陀、百慕达、英国商船鸣响礼炮。

值得一提的是,圣物献给新王之前,都会在现场坛前祝圣,让圣灵加持。

登基及臣服之礼

既成圣体,亦已加冕,新王已准备好管治地上的国。接下来查理三世“回到人间”,由神职人员及国家要员陪同下进行“登基”(enthroning),并接受“臣服之礼”(homage)。1953年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时,这部分维时甚久,除了接受王夫献礼外,各级贵族都派代表献上臣服之礼,以示效忠。
然而,可能由于查理三世年事已高,头上配戴着重四磅多的王冠,又要手持圣物,不堪疲劳,所以这部分简化了不少,仅坎特伯雷主教和威廉王子行礼,剩下的全部一次过在席间高呼臣服效忠便了事。

然后,便是王后卡米拉的简化版加冕仪式,包括受膏、授冠、登基。

至此,加冕礼成,王室人员打道回府,在白金汉宫的露台接受群众的祝福。

据报导,加冕礼的直播共有二千万英国人收看,在基督教文化已远不如当日的今天,加冕礼是硕果仅存的英国基督教大事。今天,加冕礼更多是像嘉年华,英国人浸淫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各种纪念物品应有尽有。然而,在殖民地年代的香港也不遑多样。1953年女王加冕时香港除了筑有巨型的庆祝牌楼外,市民亦会获派牛奶唛。1821年乔治四世加冕时,南美洲东南部一个岛命名为“加冕岛”、加拿大北部一个海湾命名为“加冕湾”,以示纪念。

香港于1997年“回归”,本来我们每个人距离英国应该越来越远,但2019年之后,英港竟然变成零距离,不少香港人甚至可以亲身在英国、在伦敦亲历加冕。历史的吊诡,至玄至妙。

文|杨颖宇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