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和奉献的艺术——伦敦国家美术馆圣方济各(St. Francis)展

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展览:众人爱戴的圣人方济各(St. Francis)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圣方济各与四个死后奇迹》(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约1253年创作。蛋彩画法和金色于画板上;45 1/4英寸×63英寸×5 1/2英寸。意大利亚西西圣方济各圣殿珍宝博物馆。 (意大利亚西西圣方济各修道院照片档案)
font print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1635年左右,西班牙艺术家法兰西斯科‧德‧祖巴兰(Francisco de Zurbarán)绘制作品《冥想中的圣方济各》( Saint Francis in Meditation)。这是一幅真人大小、引人注目的肖像画,画中的圣方济各跪拜着仰望上帝祈祷。

祖巴兰没有大肆宣扬圣方济各创造的奇迹,反而将他描绘成常人,让人们更容易感知他的信仰。圣方济各身穿方济嘉布遣会(the Capuchin Order of Franciscans)修士的长袍(habit),外观破旧,补丁随处可见。他在腰带上打了三个结,象征安贫、禁欲和顺从(画作里可见两个绳结)。他还抱着一个头骨,象征生命短暂无常和基督受难。这种以圣方济各为主题的画作,最早由画家艾尔‧葛雷柯(El Greco)引入西班牙。

这幅画以深色的背景映照圣方济各的苦行生活。我们几乎可闻到空气中那股霉味,也能感觉到他跪在硬邦邦的石头地上,而长袍粗糙的羊毛布料反复地磨擦着他的皮肤。

画家藉由圣方济各的情绪带领我们进入他的世界,光线落在圣方济各祈祷的双手上,以及他浑然忘我的面部表情。

法兰西斯科‧德‧祖巴兰的作品《冥想中的圣方济各》,1635─1639年创作。画布、油彩; 59 3/4英寸x39英寸。伦敦国家美术馆。(照片由伦敦国家美术馆提供)

专家认为祖巴兰创作这幅画的目的可能是供悬挂在门、窗、私人空间或教堂。他想呈现圣方济各认为最重要的事:祈祷与奉献的精神。随着圣方济各的布道工作远播,他提醒方济各会(Franciscan Orders)不要过分强调神学(theology);他鼓励成员学习,但永不“抹灭祈祷和奉献的精神”。

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祖巴兰的作品《冥想中的圣方济各》,在近期的展覧主题:“亚西西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里展出,展期直到7月30日为止。透过艺术,探索圣人的日常和历史遗产,从13世纪到今天,共有艺术展品40多件, 包括来自欧洲和美洲等国家公开或私人的收藏。

其中有一件特别的展品就是圣方济各的长袍,保存在巴洛克风格的镀金框架中。方济各会修士发誓要守贫,长袍是最明显的标志。专家发现,圣方济各有些长袍的补丁由修女圣嘉勒(St. Clare)修补。圣嘉勒修女创立圣方济各女性分会,又叫贫穷修女会(Franciscan order of the Poor Clares)。

“圣方济各长袍”,13世纪的遗物。羊毛布、麻绳。意大利佛罗伦斯圣十字教堂方济各会(Community of the Friars Minor Conventual of the Basilica of Santa Croce, Florence, Italy)。 (Giusti Claudio/意大利佛罗伦斯圣十字教堂方济各会)
洛伦佐‧迪‧皮耶特罗及其工作室(Vecchietta and workshop)的作品《圣方济各和贫穷女士的寓言》,约1460年创作。蛋彩画、白杨木板;11 5/8英寸×7 1/8英寸。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 (Photo Scala, Florence/bpk; Picture Agency for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Berlin)

普世圣人

大约1181年,圣方济各(Francesco di Pietro di Bernardone)出生在意大利亚西西贩卖丝绸的富有商人家里。他服过兵役,当过战俘,身体长期患病。20多岁时,将自己奉献给上帝,发誓要守贫,并且成立了方济各修道会(Franciscan religious order ,又称Friars Minor)。他的修士们将修道会传播到整个欧洲,他更在1219年向埃及苏丹国传教。圣方济各因其对大自然的热爱、虔诚的信仰及创造的许多奇迹而为世人所铭记。

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的作品《苏丹面前的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Before the Sultan),1429年创作。蛋彩画、画板;11英寸x12 1/4英寸。德国阿尔滕堡林德瑙博物馆(Lindenau Museum, Altenburg in Germany)。(Bernd Sinterhauf/德国阿尔滕堡林德瑙博物馆)

圣方济各为人以身作则。文学评论家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在导览手册中写道,“他的性格独特,对比鲜明。他的虔诚让他既孤独又受欢迎,他的个性温和又严肃,他的外表谦逊又引人注目,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

神圣的艺术

除了新约圣经里描述的圣徒外,艺术家描绘亚西西圣方济各的频率比其他圣人都来得多。圣方济各死后一个世纪里,他的画像创作大约有2万幅,这还不包括泥金装饰手抄本( illuminated manuscripts)[注1]。

中世纪的艺术家描绘圣方济各生前和死后所发生的奇迹来证实他圣人的身份。如1253年左右制作的“祭坛装饰面板”(vita-retable)名为《圣方济各与四个死后奇迹》(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是最佳范例,画面中间呈现核心人物,两侧为该人物一生中的片段事件。圣方济各位在中央,看起来像是一位拜占庭圣人,两侧图案描述他死后发生的奇迹。

《圣方济各与四个死后奇迹》(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约1253年创作;45 1/4英寸×63英寸×5 1/2英寸。意大利亚西西圣方济各圣殿珍宝博物馆。(意大利亚西西圣方济各修道院照片档案)

后来,反宗教改革艺术家把创作重心放在圣方济各的信仰与精神层面上,特别强调他在全神贯注下所呈现的喜悦,例如,祖巴兰的作品《冥想中的圣方济各》。

然而,本次展览还包括现代艺术,这是一种拥抱抽象概念,通常需要额外解释才能理解的艺术。当中的一些作品将圣方济各的人生描绘成缺乏希望的黑暗历程,这实在有损圣人的使命。

顺从神的旨意

展览里有几幅属于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呈现“圣方济各祈祷时接受圣痕”的画面,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维尔纳山(Mount Verna)上,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居地拉维纳(La Verna)。约莫1507年,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Albrecht Altdorfer) 以中性的大地色调绘制作品《圣方济各接受圣痕》( Saint Francis Receiving the Stigmata)。在这幅画里,圣方济各几乎隐没在景物之中,也许是隐喻圣方济各把自己视为上帝众多的创造物之一。

弗拉‧利诺‧莫罗尼(Fra Lino Moroni)的作品《拉维纳圣山描绘》(Description of the Sacred Mount of Verna),1612年创作。在雅各布‧利戈齐(Jacopo Ligozzi)之后出版的24幅版画书里。伦敦大英图书馆。(版权属大英图书馆委员会/Bridgeman Images)

看着阿尔特多弗的这幅画,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微风轻拂,挟带着邻近山毛榉林的清香,鸟儿在枝头嬉戏鸣唱,仿佛赞颂着阳光。圣方济各修士曾多次在这里打坐冥想。但那天有些不同,圣方济各震惊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天空中看见上帝的妙象—能与上帝直接沟通的六翼天使撒拉弗(seraph)。天使撒拉弗将翅膀摆成十字架状:两只翅膀上举,两只翅膀准备飞行,另外两只翅膀包覆身体。

阿尔特多弗如此描绘圣方济各的信仰:他翻掌向外,顺从神的旨意,接受圣痕(the stigmata),五个伤口象征基督被钉十字架的伤口。 阿尔特多弗画出线条,看起来像是来自天堂的管道,显示伤口由上帝直接授予。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的作品《圣方济各接受圣痕》,1507年创作。画布、油彩;9 1/2英寸x8 1/4英寸。柏林国家博物馆画廊。(Jörg P. Anders/柏林国家博物馆画廊)

阿尔特多弗的作品发表一个世纪后,1620年,小弗朗斯‧普布斯(Frans Pourbus the Younger)也创作了一幅《圣方济各接受圣痕》(Saint Francis Receiving the Stigmata)。他以故事书的方式描述这个传说。画面后方可见撒拉弗天使出现在圣方济各面前,他惊吓到跌坐在地,用手遮挡天使射出的神圣光芒。画面前方我们看到圣方济各眼神专注,愉悦地接受圣痕。

不像阿尔特多弗描绘来自天堂的线条 ,普布斯用光线悄悄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圣方济各的手上,展示他手掌上的伤口。

小弗朗斯‧普布斯的作品《圣方济各接受圣痕》,1620年创作。画布、油彩,89 3/8英寸×63 3/4英寸;巴黎罗浮宫博物馆(Louvre Museum, Paris)。(Gérard Blot/RMN-Grand Palais, Louvre Museum)

灵魂上天堂

传记作家和神学家唐纳德‧斯波托(Donald Spoto)在他的著作《不情愿的圣徒:亚西西圣方济各的生平》(Reluctant Saint: The Life of Francis of Assisi)中写道,“中世纪时,鸟类经常用来代表灵魂,因为它们可以飞向上帝。”

展览中,我们可看到艺术家如何把圣方济各对鸟群布道的情景表现出来。圣方济各喜爱上帝所有的创造物,他会引导大家去爱造物主。意大利热那亚总主教、编年史学家雅各‧德‧佛拉金(Jacobus de Voragine)在中世纪畅销宗教书籍《黄金传说》(The Golden Legend: Readings on the Saints)中写道:“圣方济各遇到一大群鸟类,把它们看作理性的人类,说:‘ 我的鸟类弟兄们,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造物主,它帮你们披上羽毛,给你们翅膀飞翔,赐予你干净的空气,无需费力,你的生命即可延续。’”圣方济各吸引鸟儿的注意力后,向它们布道,然后再与它们道别。

几个世纪后的1904年,我们仍可在英国艺术家弗兰克‧卡多根‧考珀(Frank Cadogan Cowper)的作品《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与天堂的旋律》(St. Francis of Assisi and the Heavenly Melody)中看到圣方济各与鸟儿的互动。这幅画作呈现圣方济各在接近人生的最后所发生的一件神奇事件。圣方济各要求一位修士弟兄为他弹奏鲁特琴(lute),但修士认为这么做恐违背修会誓言。此时,来自天堂的一位天使为他演奏了一段旋律,满足圣方济各想要的心灵抚慰。考珀描绘圣方济各的四周都有鸟儿围绕,以及天使的旋律令他感到宽慰。

弗兰克‧卡多根‧考珀(Frank Cadogan Cowper)的作品《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与天堂的旋律》,1904年创作。画布、油画;36 1/2英寸×29 5/8英寸。私人收藏。 (照片由收藏者提供)

斯波托在传记结尾写道:“在描述圣方济各人生最后的时刻,有个画面令他友人永难忘怀:“圣方济各离世时,许多百灵鸟飞到他家屋顶上空不停地盘旋鸣唱。”

伦敦国家美术馆展览:“亚西西圣方济各”将持续展至7月30日。想了解更多信息,请上网站NationalGallery.org.uk

注释1:泥金装饰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是手抄本的一种,内容通常跟宗教有关,内文装饰精美。泥金装饰图样经常取材自中世纪纹章或宗教徽记。

原文:St. Francis of Assisi: The Art of Prayer and Devoti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