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6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报导)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5日起推出“清法战争特展”,展出重要古物——法国人远征福尔摩沙的地图手稿。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表示,140年前,法国政府和清廷因为越南的外交归属争议,殃及孤悬海外的台湾,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继沦为战场,台湾全岛更面临商贸闭锁的经济困境。这场蔓延超过一年的战祸——“清法战争”,在台湾人口中称作“西仔反”,“西仔”即“法兰西”。
面对这个台湾涉外关系的转捩点,该特展通过汇集十余年来有关地方社会研究的成果,聚焦当时台湾社会在强敌压境下如何组织动员、团结北上抵抗侵略的过程;并重新解读法军留下的摄影图像、战场纪实与家书,重建战场的动态实况。
战争结束后,在法国涌现的报刊、书籍出版风潮以及台湾特有的赠匾、庙宇壁饰、仪式等追念方式,则呈现了战争如何以不同形式转化,留存于历史、民俗、传说与记忆中。
展出单元一 无端卷入战事的台湾
1884年,法国与越南的军事冲突因黑旗军的参战陷入胶着,为了迫使清国势力退出越南,法国发动对台湾基隆、淡水、澎湖等地的军事攻击,意图挟制台湾作为和谈的抵押品。
法军在台湾周遭的军事行动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法国远东舰队的编成;二、在基隆跟淡水开启战火,占据基隆;三、封锁台湾海峡,拦截、骚扰往来沿海的船只;四、转进攻占澎湖,作为撤守基隆的借口。
这场战争的起因与台湾无关,台湾却无端被卷入战火,最后被迫成为成败的关键筹码,显示着战争本质的荒谬。
展出单元二 死亦为鬼雄:自己的家乡自己守
面对“西仔反”的挑战,台湾战场的军事动员除了跨海调派来台的湘军和淮军之外,台湾在地义勇也参与作战。面临外国的侵略,在地人凝聚了共同体的意识,武装动员到战场支援,关键领袖包含林朝栋、张李成、姜绍基等。
至今基隆、淡水等地的庙宇中仍可见到交趾陶、壁画、匾额诉说着神明助战的传说;淡水“拜门口”祭拜亡魂仪式以及保仪尊王从木栅到淡水的绕境路线,都体现了信仰、人群网络与战争集体记忆的交织。
展出单元三 战火浮世:遥盼归期的旅程
法国军官安德烈‧萨勒(Firmin André Salles)的纪实摄影,是目前所知台湾史上首次留下战争过程的影像记录,将其与随军医官助理科邦(René Coppin)的书信以及名列重要古物的嘉诺(Eugène Germain Garnot)著作——《1884~1885年法国人远征福尔摩沙》地图手绘稿及文字手稿共同对照,重新检视法兰西帝国于东亚扩张的意图,也能看见艰困的战场实况,包括饮食、疾病问题,19世纪末的台湾常民风土民情也不时闪现其中。
战场寄回的家书、刊载在报纸上的讣文与行军记录的纂辑出版,以不同的记忆与再现方式,重塑对这场战事的认识与印象。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