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位御医与帝王有着不解之缘

文/颜丹
明代许多御医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而本篇介绍的这四位也同样与帝王有着不解之缘。

成祖亲派顶尖御医教授的御医王彦昭

王彦昭,字文仲,是江苏武进人。成祖未登基时,王彦昭的父亲就曾在他的府上侍奉。成祖登基后,有一次把王彦昭召进了宫。那时他尚未成年,可与皇帝奏对时,却出口成章,说出的话深邃高远,颇有意境。皇帝立刻感到,这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把服侍了朱家三代帝王的御医戴思恭(字元礼)找来,让他亲自教授王彦昭药理和医术。

戴思恭谨遵圣意,不但悉心指导,还把家里私藏的一些罕见的脉书和药方拿给他看。从那以后,王彦昭在医术上大有长进,尤其在配方用药上,更是出神入化。但凡皇帝需要的方子,他都能配出来。成祖见他方子配得不错,就经常派他去给一些亲近的臣子看病。

一天,太子少师姚广孝的头风病犯了,别的医生去看,都说治不好。王彦昭去了以后,只用一副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姚广孝觉得不可思议,问他是如何医治的。他回答:“您常年迎风而坐,风邪进了头和眼睛里,只需清理一下就好。”张主事的儿子得了癫痫,治了很久都不见好。王彦昭给他把脉后说:“这是阴痫。”于是,他对症下药,很快病人就没事了。

按照中医的理论,不只癫痫有阴有阳,伤寒也有不同的疗法。陈都督得了伤寒,王彦昭煮了发汗的药,他喝下就好了。后来,王郎中的弟弟得了伤寒,有医生也让他服用发汗的药。之前,王彦昭给他把过脉,发现他的脉象很沉很实,于是主张用下法[注1]。只是,负责诊治的医生不听,最后把人治死了。

刘御史的家乡本在湘湖一带,他入京后不久,就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他哥哥请王彦昭去诊治,他把脉后说:“病人已经不行了,最多还能活一个月。”刘御史的哥哥不信,又去找别的医生,可没到一个月,刘御史还是去世了。

王彦昭当了多年的御医,一直都颇得圣心。后来,成祖还委以他看管宫城城门的要职,在出入军中时也总是带着他。等战事平息后,成祖又要给他加封官职,可他却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回乡了。

用一副药治好了成祖顽疾的御医韩彝

成祖在位时,御医韩彝颇受器重。他原名叫诒孙,太祖在位时,本是苏州的一位医学正科。以前,朱棣当燕王时,诒孙的哥哥韩奭(字公茂)是他府上的良医正,靖难之役后,被擢升为太医院院判。

有一天,成祖突然问韩奭:“你还有弟弟吗?”他回答:“有,臣弟诒孙一直在跟我学医术。”成祖听了,便召诒孙进宫。面圣时,他奏对得宜,成祖很高兴,于是赐名“韩彝”,字公达。后来,成祖见他医术超凡,就让他进宫当了御医,不久还委以他太医院院判一职,让他与哥哥平起平坐,并且将致和街的一处宅邸也赏给了他。

多年来,韩彝一直在成祖身边伺候。一日,成祖腹痛难忍,韩彝一看便知,这是他常年喜欢生吃水芹而积下的痼疾。韩彝发现,他腹中已生出了许多虫子,需要尽快打下来,于是说道:“皇上,请您服用雷丸、大黄、木香等药材熬成的汤剂吧!”成祖刚把药喝下去,没过一会儿,就排出了六十二条细小的菜虫。折磨他多年的顽疾被治好了,成祖很高兴,立刻对韩彝论功行赏。除了马匹和裘衣,还将大明门内的一座宅邸赐给了他。

永乐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韩彝跟着服侍在左右。因上了年纪,他回来后就一病不起了。成祖很关心他,不时让身边的臣子去探望,还请高人为他占卜吉凶。没过多久,韩彝还是去世了,成祖按三品官员的仪制给他下葬,哀恸不已。

用雪治好了皇太子喉疾的御医许敬

许敬,字孟寅,他家世代都是浙江嘉兴府的感化乡人。祖父和父亲本就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以擅长治疗齿痛而名噪一时。成祖在位时,太医院院使戴思恭(字塬礼)将他父亲召到京中。那时,尚在太子位上的仁宗听人说起他人品出众,且医术不凡,于是没见面就送了许多赏赐给他,还推荐他去一个儿子的府上担任良医正一职。

许敬子承父业,到宣宗继位时,已是享誉京城的名医。于是,太医院院判蒋主善将他推荐到宫里。未久,年幼的太子患上了喉风病,其他御医都束手无策。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许敬找来了一些干净的雪,并竭力说服那些御医,让太子把雪含在嘴里。没想到,雪刚融化,太子的喉疾就不药而愈了。

宣宗得知有御医竟能用雪治病,觉得不可思议。但等他亲眼看到小太子又重新恢复了健康,就立刻对许敬肃然起敬。宣宗大摆筵席,当着众人的面将美酒佳肴都赐给许敬,还让他入职太医院,正式成了宫里的御医。

德术兼备 令神宗感佩的御医朱儒

神宗在位时,嘉兴秀水这个地方有医生名叫朱儒。他不但医术高超,而且人品贵重。朱儒家有兄弟四人,但分家产时,他一分都没要。

朱儒在当地久负盛名,后来又被召入宫中,在太医院从吏目一直升到了院使,颇得皇帝信任。有一天,神宗把他叫到文华殿,让他来把脉。朱儒诊脉后,就如实说道:“皇上,您的病灶在肝肾处,服药还是其次,关键是要放宽心,更要以养心正气为重!”神宗听了,连连说是。

从那以后,宫里的太后、妃子、公主只要身体不适,就去找朱儒开方配药。她们都说,朱儒的方子是最奏效的。那时的朱儒,人在宫廷,名声却已远播四方。宫外有许多达官显贵、名流商贾,都纷纷来找他诊病疗疾。

多年后,他收入渐丰,却从来不把钱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统统拿出来救济当地的穷苦百姓。没钱的人来找他,他不但分文不取,还把一些金箔夹在药方里送给他们。

朱儒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很讲仁义,有人去京城找他,他就尽地主之谊,好好款待。若有同乡客死在京城,他就亲自操办,负责丧葬等一切事宜。他为善多年,自己的儿子也颇受皇帝器重,后来还被委以太子太保兼大学士一职。

[注1]:下法,一种中医疗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攻逐邪实,荡涤肠胃,排除积滞的治法。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