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位御醫與帝王有著不解之緣

文/顏丹
明代許多御醫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而本篇介紹的這四位也同樣與帝王有著不解之緣。

成祖親派頂尖御醫教授的御醫王彥昭

王彥昭,字文仲,是江蘇武進人。成祖未登基時,王彥昭的父親就曾在他的府上侍奉。成祖登基後,有一次把王彥昭召進了宮。那時他尚未成年,可與皇帝奏對時,卻出口成章,說出的話深邃高遠,頗有意境。皇帝立刻感到,這是不可多得的奇才,於是把服侍了朱家三代帝王的御醫戴思恭(字元禮)找來,讓他親自教授王彥昭藥理和醫術。

戴思恭謹遵聖意,不但悉心指導,還把家裡私藏的一些罕見的脈書和藥方拿給他看。從那以後,王彥昭在醫術上大有長進,尤其在配方用藥上,更是出神入化。但凡皇帝需要的方子,他都能配出來。成祖見他方子配得不錯,就經常派他去給一些親近的臣子看病。

一天,太子少師姚廣孝的頭風病犯了,別的醫生去看,都說治不好。王彥昭去了以後,只用一副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姚廣孝覺得不可思議,問他是如何醫治的。他回答:「您常年迎風而坐,風邪進了頭和眼睛裡,只需清理一下就好。」張主事的兒子得了癲癇,治了很久都不見好。王彥昭給他把脈後說:「這是陰癇。」於是,他對症下藥,很快病人就沒事了。

按照中醫的理論,不只癲癇有陰有陽,傷寒也有不同的療法。陳都督得了傷寒,王彥昭煮了發汗的藥,他喝下就好了。後來,王郎中的弟弟得了傷寒,有醫生也讓他服用發汗的藥。之前,王彥昭給他把過脈,發現他的脈象很沉很實,於是主張用下法[注1]。只是,負責診治的醫生不聽,最後把人治死了。

劉御史的家鄉本在湘湖一帶,他入京後不久,就因為水土不服病倒了。他哥哥請王彥昭去診治,他把脈後說:「病人已經不行了,最多還能活一個月。」劉御史的哥哥不信,又去找別的醫生,可沒到一個月,劉御史還是去世了。

王彥昭當了多年的御醫,一直都頗得聖心。後來,成祖還委以他看管宮城城門的要職,在出入軍中時也總是帶著他。等戰事平息後,成祖又要給他加封官職,可他卻以母親年邁為由,辭官回鄉了。

用一副藥治好了成祖頑疾的御醫韓彝

成祖在位時,御醫韓彝頗受器重。他原名叫詒孫,太祖在位時,本是蘇州的一位醫學正科。以前,朱棣當燕王時,詒孫的哥哥韓奭(字公茂)是他府上的良醫正,靖難之役後,被擢升為太醫院院判。

有一天,成祖突然問韓奭:「你還有弟弟嗎?」他回答:「有,臣弟詒孫一直在跟我學醫術。」成祖聽了,便召詒孫進宮。面聖時,他奏對得宜,成祖很高興,於是賜名「韓彝」,字公達。後來,成祖見他醫術超凡,就讓他進宮當了御醫,不久還委以他太醫院院判一職,讓他與哥哥平起平坐,並且將致和街的一處宅邸也賞給了他。

多年來,韓彝一直在成祖身邊伺候。一日,成祖腹痛難忍,韓彝一看便知,這是他常年喜歡生吃水芹而積下的痼疾。韓彝發現,他腹中已生出了許多蟲子,需要儘快打下來,於是說道:「皇上,請您服用雷丸、大黃、木香等藥材熬成的湯劑吧!」成祖剛把藥喝下去,沒過一會兒,就排出了六十二條細小的菜蟲。折磨他多年的頑疾被治好了,成祖很高興,立刻對韓彝論功行賞。除了馬匹和裘衣,還將大明門內的一座宅邸賜給了他。

永樂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韓彝跟著服侍在左右。因上了年紀,他回來後就一病不起了。成祖很關心他,不時讓身邊的臣子去探望,還請高人為他占卜吉凶。沒過多久,韓彝還是去世了,成祖按三品官員的儀制給他下葬,哀慟不已。

用雪治好了皇太子喉疾的御醫許敬

許敬,字孟寅,他家世代都是浙江嘉興府的感化鄉人。祖父和父親本就是江南一帶的名醫,以擅長治療齒痛而名噪一時。成祖在位時,太醫院院使戴思恭(字塬禮)將他父親召到京中。那時,尚在太子位上的仁宗聽人說起他人品出眾,且醫術不凡,於是沒見面就送了許多賞賜給他,還推薦他去一個兒子的府上擔任良醫正一職。

許敬子承父業,到宣宗繼位時,已是享譽京城的名醫。於是,太醫院院判蔣主善將他推薦到宮裡。未久,年幼的太子患上了喉風病,其他御醫都束手無策。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許敬找來了一些乾淨的雪,並竭力說服那些御醫,讓太子把雪含在嘴裡。沒想到,雪剛融化,太子的喉疾就不藥而癒了。

宣宗得知有御醫竟能用雪治病,覺得不可思議。但等他親眼看到小太子又重新恢復了健康,就立刻對許敬肅然起敬。宣宗大擺筵席,當著眾人的面將美酒佳餚都賜給許敬,還讓他入職太醫院,正式成了宮裡的御醫。

德術兼備 令神宗感佩的御醫朱儒

神宗在位時,嘉興秀水這個地方有醫生名叫朱儒。他不但醫術高超,而且人品貴重。朱儒家有兄弟四人,但分家產時,他一分都沒要。

朱儒在當地久負盛名,後來又被召入宮中,在太醫院從吏目一直升到了院使,頗得皇帝信任。有一天,神宗把他叫到文華殿,讓他來把脈。朱儒診脈後,就如實說道:「皇上,您的病灶在肝腎處,服藥還是其次,關鍵是要放寬心,更要以養心正氣為重!」神宗聽了,連連說是。

從那以後,宮裡的太后、妃子、公主只要身體不適,就去找朱儒開方配藥。她們都說,朱儒的方子是最奏效的。那時的朱儒,人在宮廷,名聲卻已遠播四方。宮外有許多達官顯貴、名流商賈,都紛紛來找他診病療疾。

多年後,他收入漸豐,卻從來不把錢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統統拿出來救濟當地的窮苦百姓。沒錢的人來找他,他不但分文不取,還把一些金箔夾在藥方裡送給他們。

朱儒對家鄉的父老鄉親也很講仁義,有人去京城找他,他就盡地主之誼,好好款待。若有同鄉客死在京城,他就親自操辦,負責喪葬等一切事宜。他為善多年,自己的兒子也頗受皇帝器重,後來還被委以太子太保兼大學士一職。

[注1]:下法,一種中醫療法,是通過通便、下積、瀉實、逐水以攻逐邪實,蕩滌腸胃,排除積滯的治法。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 在現代中國,許多人用中醫治病往往要治上幾個療程,也沒徹底把病治好。若將時光拉回到中國古代,人們就會發現,流傳於上古的中醫之道被代代相傳後,無論是皇家御醫還是民間大夫,都能準確地找出病因,並迅速地開出藥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某種程度上就在於它所蘊藏的神奇力量。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的基本技能,診病方式看似簡單,但成效要想達到極高層次卻並非易事。這其中的每一項都神妙莫測。不抱著「普救含靈之苦」的「大慈惻隱之心」,古代那些藥到病除的醫術、能斷人生死的脈術都是練不出來的。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