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载香港】

香港电车120年(上)——从电车轨迹看城市变迁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柴宇瀚专访
文/曾莲
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大纪元制图)
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香港电车,以独有的双层有轨电车穿梭港岛,见证着百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填海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原本沿海行驶的电车变成了在高楼间穿行。今年7月30日,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特别企划香港电车120年特辑,将分为三期出版,分享香港电车的前世今生。

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亚历山大行。(天地图书提供) 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亚历山大行。(天地图书提供)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左)与柴宇瀚(右)。(受访者提供) 《叮叮与我》作者张顺光(左)与柴宇瀚(右)。(受访者提供)

香港电车历史专家暨收藏家张顺光先生联同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在香港电车成立120周年之际,于今年7月14日推出新作《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收录近400张电车相关的收藏品,两位日前接受“纪载香港”栏目专访,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明信片、旧车票,细说电车与香港人的百年情怀。

香港电车通车之前。(天地图书提供) 香港电车通车之前。(天地图书提供)

还原充满欧陆风情的昔日香港

从天地图书出版《叮叮与我》新书封面的旧照片说起,张顺光早在1980年代开始收藏电车相关的纸品,今次呈现的明信片是1906年,第一代电车驶经中环德辅道中的亚历山大行,这张旧照片深深吸引了他:“最初只是收集明信片上的邮票,看到这英式的建筑和单层电车,我一直以为这是外国,后来朋友告诉我是香港,背后这栋是第一代的历山大厦。”

柴宇瀚解释,这张旧照片颇具代表性,第一代的历山大厦1904年落成,名为“亚历山大行”(Alexandra Building),以当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妻子雅丽珊(亚历山大)王后命名,位于遮打道及德辅道中交界的三角地段以西,其三角外观形似纽约第五大道1902年完工的摩天大楼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因而获得“熨斗”的昵称。柴宇瀚感慨:“可以感受到,100多年前的香港充满了欧陆风情,从这张明信片就可以看出来。”很可惜,这栋独具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在1950年代拆卸,建成第二代的历山大厦,保留了三角地带的格局,却演变成呆板的线条,不再有第一代建筑新古典主义的华丽。到了1974年,香港置地宣布中环物业重建计划,第三代的历山大厦(Alexandra House)1976年建成,楼高34层,俨然变成了新式建筑物,延续至今,已找不到昔日的痕迹了。

第一代电车驶过旧香港大会堂。(天地图书提供) 第一代电车驶过旧香港大会堂。(天地图书提供)

位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香港大会堂于2022年5月被列为法定古迹,这座建于1962年3月的建筑,成为香港“最年轻”的法定古迹。然而从张顺光收藏的电车旧照片来看,第一代香港大会堂建筑更具有古典气息。第一代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落成,位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址旁,面向王后像广场。这座建筑物楼高两层,设有欧洲传统柱廊及拱门,充满欧陆风情。从电车驶过的风景,足可窥探百年前的香港岛建筑特色。

第一、第二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第一、第二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第三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第三代电车。(天地图书提供)

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

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从黄埔船坞以船运送电车到铜锣湾车厂。(天地图书提供)

鹅颈桥的由来 消失的宝灵顿运河

铜锣湾鹅颈桥“打小人”成为香港风俗之一,“鹅颈桥”的名字从何而来?张顺光分享的一张第三代电车旧照片,正正展示了已经消失的风景——铜锣湾宝灵顿运河。这条运河大有来历。

源自1846年,英国政府计划在黄泥涌谷开辟马场,当时有一条弯曲如鹅颈的河流每逢雨季都会泛滥,导致黄泥涌一带变成一片沼泽,该河道被称为“鹅颈涧”。第四任港督宝灵(John Bowring)爵士决定开设工程,在黄泥涌兴建一条运河,解决河道泛滥问题,这条河就被被命名为宝灵顿运河(Bowrington Canal),运河两边的道路就被称为坚拿道东和坚拿道西,“坚拿”其实是“运河”(Canal)的音译。在1861年,政府为了方便市民来往河道两岸,就修建了一条桥“鹅颈桥”。

第三代电车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天地图书提供) 第三代电车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天地图书提供)

看到第三代电车徐徐驶过铜锣湾宝灵顿运河,仿佛回到旧时光,可以见到颇有特色的第三代电车,在上层加设帆布帐篷,方便乘客雨天乘坐,第二代电车的上层部分是没有遮挡的。

宝灵顿运河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在1922年至1929年间,为了配合湾仔填海工程,这条运河被改为暗渠,并拆去原本的鹅颈桥。坚拿道东及坚拿道西亦成为了铜锣湾及湾仔交界的街道,到了1970年代,坚拿道西天桥建起,连结海底隧道铜锣湾出口。如今铜锣湾宝灵顿运河的位置,变成了坚拿道行车天桥。观察电车旧照,就如同一部香港的城市变迁史。◇

《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书影。(天地图书提供)

《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书影。(天地图书提供)

——原载香港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夜,当仰望天空中有如银盘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吴刚伐桂等传说中的故事是不是跃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传,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而吴刚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于唐代,这些流传民间的中秋节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近年对月亮的研究有一个飞跃,科学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这个发现,可能启发我们对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的新观点和领悟吗?
  • 既然日本人喜爱赏月,仰慕月宫,喜爱玉兔,中秋节神性十足,那么,他们是否也有类似中国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呢?《竹取物语》(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称为《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辉夜姬”从月亮降临到人间,再返回月宫的故事。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感应,佛家讲万物有灵,无神论者不相信,不过上天偶尔露一手,让人看到奇迹。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100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随便就能说他是迷信或思考不严谨的人。然而,他选择了100。为什么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学家喜欢100。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纪载香港”制作特辑,在上两期介绍了电车百年间香港的城市变迁以及电车的特别型号,今期将走入张顺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历史天地,分享他们与电车的不解之缘。(大纪元制图)
    “为什么取名《叮叮与我》呢?就是讲我自己最喜欢、和我有切身关系的藏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收藏家张顺光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收集与电车相关的纸品和物件,转眼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写书的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补充道:“取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电车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电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700万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国人来到香港,认为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