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雨:中国人为何缺乏语言交流技巧?

闻雨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3日讯】一定有人不喜欢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常被人夸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与差是两回事。

上到中国领导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词千篇一律,象“再创辉煌”,“与时俱进”,耳朵快听烂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劲。首长听惯了国内记者和风细雨的提问,面对海外记者的攻势,经常答非所问,或反问训斥。江核心怒骂香港记者,好一个龙颜大怒,吓破你的狗胆。胡主席访问澳洲时,与受气包霍华德握手寒暄,从不用眼看人家,是没自信,是傲视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训练。

克林顿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都象长了刀子似的。克帅哥对答如流,不曾动一点肝火。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说谎,几个学生娃娃算什么。

下到黎民百姓,好争论,斗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员,主持人,导演,作家也不例外。近来读过冯小刚回忆录,整个侃爷众生相。冯导是影视圈出名侃神。为了与另一个侃仙王塑比高低,自传中花了大把时间炫耀两人如何大练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让作家官僚王蒙破怒为笑的点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烂了,何况普通百姓。

几年前,新西兰梅西大学读MBA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争论之激烈,以至于动起拳脚,打伤了人,其他同学不得不报警。中国国内一所中学,几个学生在毕业前被学校开除,起因是同学之间争论毛泽东有几个女人,一方认定是6个,另一方咬准是7个,讲不通,两派人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

我曾为一家大公司招募华人职员,我发现,95%的申请者不会写自荐信,80%的入选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见工,如何着装,如何对答。这不只是经验不足。中国人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的学校根本不教授语言交流技巧,奇怪!难道是天生的,难道能自学成材?你不教,学生会误以为能斗嘴皮子的同学口才好,纷纷效仿。也给那些嘴笨的学生好大的精神负担。也许这是为什么国内口吃的人比较多。实际上,在社会中好争论,斗嘴皮,或假殷勤,客套谦恭,有时反而帮倒忙。

而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说中学都有戏剧课,人人参与表演。课堂上鼓励学生演讲,示范口语交流技巧和使用形体语言。中学和大学都有交流技巧课程,大学里设有求职辅导课程,有很多课目都是探讨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的。

大学和中学都提倡学生合作精神(TEAMWORK),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共同解答课题。而在中国,老师往往反对小组学习,主张独立思考。好一个独立思考,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独立思考对学生毕业后与人共事有帮助吗?难道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飞黄腾达吗?如此陈腐的教学方式造成同学之间沟通少,不知怎样听取同学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代人连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都不知道的缘故。

以下举中国人交流技巧表现差的几种常见现象,看我说的对不对。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一:经常使用“但是”

有人说话常带口头语,如这个,然后。台湾国语里的口头语是:不会呀,这个样子。香港人爱说:某呵,木机呀。而不少人喜欢发表高论之前,先说“但是”,即使他说的与对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头语。写文章或演讲,使用转折词是常事,令内容曲折生动。而交谈时过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语言交流技巧的表现。如果你去见工,使用“但是”会让面试人员反感和不耐烦;在社交场合,“但是”使对方情绪受挫,气氛变得压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会令听众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听见一位中国女学生与签证官谈话。每当签证官讲完,女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几乎每句前都说BUT(但是)。签证官越来越急躁,最后忍不住打断她的话,说了句“NO BUT!”(没有但是)。

英语里,为了避免说“但是”,经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词,如我不认为(I DON’T THINK),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可以这么看(PUT THIS WAY),我不会奇怪如果(I WONT BE SURPRISED IF )。政治家用词更是小心谨慎。老政客WINSTON PETERS的口头禅是:‘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让我告诉你吧)。

我观察到,早晨在英语课上,当地老师总会寒暄几句,老师要说天气挺好,下面的亚洲或中国学生就说:很冷呵!老师说大家昨天回答问题很踊跃,学生便说:好难呵!

我询问了一些人,发现情不自禁地说“但是”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是心态问题。人们喜欢用“但是”以示观点与人有别,或用来突出自己的位置,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语言交流趋向对立或静止。达赖在回忆录中感叹的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容易发火?他怎么会知道真正的原因呢。中国人思考了大学问,忽略了小学问。

说起爱发火,我想起一个留学生,他说第一天到奥克兰机场,房东来接晚了,他当时真想宰了没见面的房东,并马上打电话回家,要买下一乘班机回国。火气好大呀!北京人爱抬杠全国闻名,什么事都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旁观者能发现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争论的目的不是弄清谁是谁非,而是挢劲抬杠。尤其在饭桌上,你贬我,我损你,争得目光炯炯。我有回与一对北京夫妇吃饭,怎么抬杠,我都不理,他老婆急了说,你们掰腕子吧!吃饭成了打擂台。我想起北京一句土话:见着悚人(胆小的人)压不住火。以强势压人,黑白分明,有你没我,非此即彼,是思路简单狭窄、缺少多元理念的表现。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二:爱插话

有位KIWI老师问我:“为什么人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美德,不仅表现教养和风度,而且不会错过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辩,油腔滑调,侃起来便滔滔不绝,很少听人家讲话。在人家讲话时常插嘴,不停地在脑里编排自己的话题,无意听人半句。意识上的单向交流令一些人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偏激的霸王脾气。

有位老兄是实足的大侃,饭桌上根本没别人说话的分。他的独子读高中,刚好相反,能说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饭,老兄偶尔会问:“儿子,学习怎么样?”儿子象没听见一样。性急的父亲接着说:“算了吧,让我替你说吧。”这位老兄哪里知道,他的口才发挥得越好,儿子的自闭心理越严重。侃侃而谈的人会象诗人一样自我陶醉,置别人的反映于不顾。

我在私人聚会、商业宴会上或酒吧里,发现人们与熟人生人随意交谈,神情专注。他们谈的多是日常琐事,说得带劲,听得仔细。从不用话揶人。人们好象各个精通持续交谈的技巧,气氛轻松,无话不说,实际上交谈的持续性比谈话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培养了他们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国酒吧越开越多,但愿人们不只是学人家怎么卖酒喝酒的。

有些场合,插话是战术需要。如竞选时的辩论,政客们惯用插话来打乱和牵制对手的思路。打断对方发言又不失风度并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欢太多的火药味,而想心平气和地交谈,插话就成了冒失蹩脚的行为。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三:总说不,不知道

记得有本书名叫“中国人学会向西方说不”。而据我所知,国外游客在中国旅游学得最快的中国话却是:不知道,没有。20年前是这样,因为老百姓被告知,外国人都是间谍,问什么都说不知道。而今,人们依然三字经不离口。问领导人ADS或SARS,回答比提问还快:没有,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提问,售货员对顾客,居民对游客,老师对学生,司机对乘客,公务员对平民,不知道算是好听的。

我常听见一些新移民不管当地人说什么,回答都是:“ENGLISH,I DON’T KNOW”(英语,我不知道)。我曾问一位中国留学生,英语里什么词说得最多?她想了一下说:” I DON’T KNOW“(我不知道)。我问:“你认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I DON’ T KNOW?”回答是:“嗯!”。

有谁想过,常说不,没有,不知道,会令这种语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不知道的无为应变法,不光表现语言交流技巧的贫乏,也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思维懒惰。

英语里替代词有不少,如LET ME THINK(让我想想),SORRY, I CAN’T HELP YOU(对不起,我帮不到你),I CAN ASK MY FRIENDS(我可以问一下我的朋友),I DON’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我不认为你找对了人)。

我对前国家党党魁BILLENGLISH丢了宝座一点不吃惊。记得他在上届大选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他一开口就是:I DON’T KNOW WHO…(我不知道谁….)。竞选最忌讳对选民说你不知道,因为你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此不老练的党魁怎能赢得选民,怎能稳坐江山?

对有权势的人说“不”需要胆量,候选人对选民说“不”需要格外谨慎;普通人之间说“不”则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象都无脑,不求甚解、回避苟且之风将滋长思维的惰性。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四:无故贬低对方

有时我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态,莫名其妙地贬低或挑剔别人,能得到什么满足?是取悦于人?还是取悦于己?

同事穿新衣,便说:挺有型,但不适合我。
朋友买新房,便说: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学购新车,便说:车子不错,我邻居的车好象更高级。
男友买礼物,便说:这么贵的礼物,你有钱怎的?
朋友请吃饭,便说: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么样。
老公见老婆打扮,便说:满脸皱纹,谁看呀!

有人会说这么讲直来直去,很诚实。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欢这种诚实?这种诚实的挑剔没有实际意义。说者无意,听者不爽。与其说太诚实,不如说讲话技巧拙劣。美国著名教育家代尔 卡内基(Dale Carnegie)开设的教育训练课程,成功地将无数原来讲话腼腆的人,改变成全美闻名的演说家。这位点石成金的教育大师,每每讲述他年轻时犯的一次错误,依然懊悔不已。

有回他在伦敦被邀请参加一个上流晚宴。当晚名人云集。坐在他边上的一位男士讲了个笑话。其中的一句话,他说引自圣经。卡内基马上纠正他说:那是莎翁的妙语。对方却一口咬定是圣经里的话。坐在另一边是卡内基的朋友,刚巧是莎学专家。他用脚踢了卡内基一下。友善地说:“代尔,你记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是圣经里的。”

当晚在回家的路上,卡内基忍不住问友人:“坦白地讲,你应该知道那句话是莎翁的。”友人回答:“是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但是,我们是盛宴的客人,何必要指明人家的错误。那能让他喜欢你吗?为何不给人家留面子哪?他并没有要求你的意见,他不需要你的高见。为何要与他争论?应该永远避免正面冲突。”

让长期生活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政治气氛中的中国人,接受这些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交谈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太装模作样了。即便那些接受这些观点的人,一不小心就会犯老毛病。不管怎样,你要想别人喜欢你,或同意你的观点,永远避免正面冲突。

孔子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大学》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讲究对人的道理,就变得尖酸刻薄。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五:木无表情,没反映,沉默不语

我们中国人听人家讲话时,反映迟钝,面无表情。你说:不对,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对答如流。时刻准备反击不是我说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谈技巧。当人家讲话时,对每段话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对呀,真的吗?并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对方会认为你在仔细听着。

我曾帮不少新来的朋友办理银行手续,他们在我翻译的时候,表情严肃,沉默不语。我提醒他们,听懂了应该说好;人家讲完了,应该说谢谢。有的说:我最后会说。而到了最后,却又忘说了。人家倒很会解释:嗨,我心里说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别人默默地谢自己。有多少中国家长经常教子女说谢谢,却很少对子女说谢谢。子女会认为,说谢谢太谦卑。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六:目光斜视,心不在焉

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与人握手或交谈,要么目光他投,要么东张西望。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这个毛病。与人交谈时目光恍忽,是很失礼的。眼神的交流不亚于口语的表达。在中国,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镜头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学校不纠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还不少哩。

也许有人认为眼睛老听着对方,可能令对方尴尬或拘谨,尤其面对异性。如果真为对方着想,你的目光可以适当的移动,移开的间隔不要过长,对视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而在人家讲话当中,从头到尾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两眼发呆、不聚焦,都会让对方失望,对话变成单向输出。如果你想用这种藐视和忽视对方的举动,来表示你对谈话内容没有兴趣,不能说是高明的想法。你会给人傲慢和不善交际的印象。

很多人故意摆出表情很酷的样子,其实在人人都注重交往技巧、交流技巧常识化的社会里,一言不发、装出来的酷显得非常幼稚,英语常说:“WHO CARES?”(谁在乎讶?)聚会时,装酷的人只好自己呆在角落里。当人们被说话人的口才迷住,呆呆地听就是了,无须考虑什么交流技巧,因为人们更满足于单向交流。而当你与各种类型的人交谈,甚至你不喜欢的人,当然你需要培养基本的应变能力,自如地运用谈话技巧,不是要“巧言令色”,是为了使语言交流更流畅。

另外用偏词怪词,说话绝对(如最好,特差),或模棱两可(如还行,还可以),高声辩论,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善于使用语言交流技巧的民族,会令整体素质形象提高。真可惜,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略教授这些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

每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或会情不自禁地反驳对方。如果学校向学生教授如何表达和反驳的方法,比如,建议学生在反驳对方时应该:1、语气和用词要表现出帮助对方的态度;2、仅针对对方的论点和做法,不要涉及个性和隐私;3、根据对方的情绪来确定反驳的深度,以免击怒对方4、给对方足够的信心理解和纠正。学生在与人交谈时会更得体,也避免多少不必要的争论。

有人说中国人含蓄,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同。我不认为语言交流技巧有种族和文化之分。语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现代人类交往频繁的需要,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古代,一个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时会改变国家的命运。现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更关注个人的成败。人们平时遇见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场合,不同目的,语言的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个13岁的男孩干完家务后,写了帐单要母亲付工钱时,她也写了一个帐单,即从小到大花在儿子身上的钱,长长的数字加起来,最后,母亲在下面写了“等于零”。如果母亲当场把儿子臭骂一顿,那整个故事就不会充满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新州有六年历史的华裔文化团体--书友会(New Jersey Chinese Book Club,NJCBC.ORG)6月27日下午于新州中部爱迪生(Edison)的华裔餐馆大上海(Grand Shanghai)举行每月一次的联谊交流餐会活动。
  • 一项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Cheung Kong)开发设立的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于六月二十四日正式签署,它将在三年内投入四百五十万澳元,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到海外学习,增进澳大利亚和亚洲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 网路是个无国界、资讯流通的世界,除了查资料、购物交易,对现代父母育婴所需知识,除了询问医师,并有专属网站设立,提供互相交流经验的园地。
  • 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裁定,互联网公司不必为网上下载音乐而向作者或出版商支付版税,因为他们只提供了网友交流的平台,并没有提供音乐。 *控方没有侵权证据* 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是由九位大法官一致作出的。这份星期三公布的裁决书说,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只是硬件与技术,并没有提供音乐作品本身,因此不必为网友在网上交流下载音乐作品而向作品的版权所有人支付版权税。
  • 外交部中南美司副司长吴进木今天指出,台湾与东加勒比海三个邦交国将在8月十2日到十8日,在台北举行联合邮票展,盼透过这项活动,加强与东加勒比海友邦的文化交流关系。吴进木上午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表示,位于东加勒比海三个邦交国,包括格瑞那达、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圣文森及格瑞那丁等三国外长,将在8月十1日来台北参加东加勒比海举行外长会议。他指出,时值三国外长来台北参加会议,为加强与东加勒比海友邦的文化交流,因此趁此良机在8月十二到十8日举办联合邮票展。
  • 马来西亚海军舰艇编队“英德拉‧萨克蒂”号多用支援舰以及“杰巴特”号护卫舰,今天下午在中国海军军舰引导下,驶进中共海军上海扬子江码头,开始对上海进行为期四天的友好访问。据中新社报导,马来西亚海军官兵将参观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护卫舰,并与中方海军官兵进行交流。部分上海市民将有机会登上到访的马来西亚军舰参观。报导指出,这是马来西亚海军军舰第二次访问上海,随舰出访的官兵共四百七十六人,上海基地副参谋长王凡前往欢迎到访的舰长奥斯曼上校和巴卡尔上校。
  • 二零零四年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会今天在肇庆举行,期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及北京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副局长唐怡等高层官员与台商举行了闭门座谈会,台商在会上表达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提升台湾事务办公室职能,以保护台商权益。座谈会于下午在星岩礼堂举行,出席的台商代表包括广东各地台商协会会长。与会的香港台湾工商协会副会长兼荣誉会长、通宝控股集团(英属维京群岛)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会主席骆家雨透露,座谈会主要讨论台商需要广东方面改善及协助投资的事项,包括电力不足、劳工短缺、保障台商权益、劳工罢工意识抬头、劳工保险费、广东人才短缺、环保及滥收费用等问题,其中如何保障台商权益及滥收问题是台商关注的重点。
  • 近年来因为每年举行“博鳌论坛”而著名的大陆海南岛博鳌,将与台湾及澳门合作,展开妈祖文化交流活动。
  • 为促进台港了解,推动亚洲民主运动的交流对话,财团法人台湾民主基金会将在明天上午举办“香港政治的未来”台港视讯座谈会。民主基金会表示,香港七一大游行,再次有大规模的香港市民走上街头要求民主,使得香港的政治前途,受到世人关注。民主基金会指出,明天的座谈会,台湾方面有立法委员朱凤芝、林浊水、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平路、台湾民主基金会副执行长杨黄美幸、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林文程参与;香港有立法会议员朱幼麟、刘千石、余若薇,以及前立法会议员陆恭蕙,透过视讯科技进行台港对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