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陈麻婆”豆腐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的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此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的传世佳肴,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尝为快事。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氏夫妇善于烹制菜肴,尤其是女店主陈刘氏用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的豆腐,麻辣鲜香,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当时此菜没有正式名称,因陈刘氏脸上有麻子,人们便称为“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陈麻婆豆腐不久就名播遐迩,闻名全国,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也常会于此。
  
陈麻婆豆腐店所用的豆子都是粒粒精选的新鲜黄豆,泡豆子的水专用河边过滤砂井井水,熬煮时使用松木明火,石膏采用陕甘北路货,豆瓣用道地的郫县豆瓣,以及推磨、熬煮、挤压、成型的功夫,形成了陈麻婆豆腐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风味特点。
  
陈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陈麻婆豆腐店称之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花椒要用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据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军阀割据混战,汉源花椒告罄。店铺除向外县重价购买汉椒外,还在铺门贴出告示声明无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宁停不卖。这一坦白经营作法,在同业中传为美谈。辣,是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烫,就是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府的水銹味和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酥,指炼好的牛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嫩,指的是豆腐下锅,煎汆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食客大多用小杓舀食。鲜,指全部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活,是陈麻婆豆腐店的一项绝技:豆腐上桌,寸把长的蒜苗在碗内根根直立,翠绿湛兰,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活灵活现,但夹之入口,俱皆熟透,毫无生涩味道。
  
陈麻婆豆腐店的麻婆豆腐色泽淡黄,在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软嫩而有光泽。豆腐表面盖着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内的热度不致很快散失,趁热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扑鼻。在数九寒冬季节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将陈麻婆豆腐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成都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饮凉茶本是两广民众千百年的一种习惯,而王老吉凉茶则是岭南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大热天时,喝杯“王老吉”解暑;洒足饭饱,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驱病……
  • 砂锅居,地处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东,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风味饭庄,开业于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砂锅居原名“和顺居”,最早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来,一直用一口直径4尺深3尺的大锅煮肉,人皆称其“砂锅居”,遂由此更名。
  • 马豫兴桶子鸡是开封历史上独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负盛名。“咸香爽脆,肥而不腻”是人们对马豫兴桶子鸡的评价。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