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名正言顺

李剑
font print 人气: 268
【字号】    
   标签: tags:

“名正言顺”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也表示做事理由正当充份,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它来源于《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在五十六岁那一年,孔子又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国君让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的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说:“你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的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是传统文化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后来多用作“知错能改”。西晋时的周处,年轻时曾因为祸害乡里而被当地百姓将其与猛虎、恶龙同视为天下三害,深恶痛绝。
  • “下车泣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为政宽仁,有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它来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 “天衣无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天仙穿的衣服没有任何拼接的缝隙。它来源于《前蜀·牛峤·灵怪录》:织女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 传统正体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湛典雅,是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美不胜收,是中华民族之宝。简体字积非成是,诟病连连,唯一的诉求优点就是简化方便快速,文字过于简化造成语意混淆,甚至于完全抹煞了原本造字六源的涵义精髓,尤其是中共专制下的简体字被强加“假、恶、斗”的邪灵,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嗤之以鼻。正本清源,正(繁)体字与简体字就是美与丑、真与假、正与邪、善与恶、好与坏,壁垒分明的区分。
  • 舒(打一四字成语)2.飞将军名扬十方,九鼎一言平天下。(打一四字)3.屎巴巴(打一字)
  •  据唐朝孟綮《本事诗‧情感》载:唐人崔护,清明时游长安城南,见一人家桃花绕宅。崔叩门求水,一女子予之,两人一见倾心。第二年,崔又去该地,但人未见,门已锁。崔即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人们以成语“人面桃花”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
  •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夜坐闲聊,忽然听到宫外车声辚辚,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时,声音就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才又有辚辚车声。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人是谁吗?”夫人回答:“这一定是蘧伯玉。”
  •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变化极大,它来源于晋朝葛洪的《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近年来不少汉语成语被窜改得面目全非,其中“繁荣娼盛”这一成语还颇为流行,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还谈不上繁荣,这“娼盛”可是名副其实的,明娼、暗娼已经遍地皆是,故而嫖事也就确实兴盛起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