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医外治法”–从黄帝内经的记载谈起

孙茂峰 (桃园县中医师公会 理事长 )

人气: 1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7日讯】想像古人没有汽车、大厦、医疗设施,过着原始的生活,物质条件比露营还不好,又与猛兽搏斗受伤,或不敌大自然风雨之侵袭而生病时,利用树皮、青草、泥土包裹伤口治病的情形,此大概为“中医外治”的缘起。

到了两千年的战国时代,中国医术理论体系渐渐成形,记录在黄帝内经这本书内。该书描述的十八种医病法就是“中医外治”的源起。黄帝内经一书中的素问篇提到“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也就是用尖锐的石头,当作治疗工具(砭刺法),渐渐发展为用金属小针代替砭石(针刺法),等到人类知道用火之后,又用火烧红针具,再针刺患部(火针法)、,来治疗痹痛与瘰疬,那时还有用青草茎刺激鼻腔使打喷嚏后,制止呃逆(俗称的打嗝)的所谓草刺法。对于讳疾忌医的病人用劝导开通法,相当于现代的心理咨商,还有病人气乱(相当于现代的心理浮躁、没有平安)时,用惊吓法使之气顺,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该书还记载着所谓的“祝由法”,换成白话,也就是利用祷告,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精神上的压力。没有任何医疗资源的情形下,按摩疼痛之处(按摩法),以缓解病痛,还有活动肢体配合呼吸以预防疾病的导引行气法,以及按压颈动脉以散热的切推法。

又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杂病篇里,也提到用束缚四肢以治疗痿厥(束悗法),所谓的暂时闭住口鼻憋气以治疗呃逆(闭气法),尸厥(昏倒不省人事)用吹气法,这相当于现代的CPR急救法。在灵枢‧经脉篇里,也描写着不同之病证,用不同之方法来治疗:“陷下则灸之”(灸法),“病在骨,焠针药熨”(熨法),治疗因为“寒”而引起的口僻(口角歪斜),用马膏、白酒、桂枝末敷患处(药敷法),脾风(心里烦,呓语)要用药浴法(该法在日本为男汤、女汤的温泉浴,类似台湾的水疗、药蒸汽浴等)。还记载着一种桑钩法,目前已不用。

到了东汉,张仲景所写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本书中,除了记载前人所用的外治法外,还加入了“纳药鼻中”的塞鼻法,以及治疗阳明病,津液内竭,导致大便秘结的灌肠法(导法)。

渐渐的许多外用膏药的具体制、用法,就被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到了晋朝,葛洪所著作的肘后备急方即有详细记载,他还用狂犬的脑,外敷伤口,以治疗狂犬病,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还有竹管导尿法,即使在现代的环境下,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仍很肯定此法之简单易行。

唐朝孙思邈写的千金要方中有1200首医方是外治方,外治法有50多种之多,他认为小孩子“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所以有 22种外治法及190首外治方,是针对小儿科之病痛而写的。面病中有关防皱、除斑、袪痣之面膏、面药也有详细的记载,此相当于现代的美容。还有佩戴香囊,以及烧香料,烟薰房间的描写,相当于今天的芳香疗法。

外治法开始形成其独立的理论是在宋朝,圣济总录一书中,记载的敷涂方,就有200多首之多,膏药方也有38首,薰洗方38首,药饼方7首,烟薰方4首,葱熨方1首,并探讨了膏的作用,乃是消除皮肤蕴蓄之气,而熨的功能是资火气以熨寒结。

到了明朝,外治法的内容更丰富了,陈实功所编写的外科正宗,即记载了火针、刀针、灸、浸洗、膏贴、腐蚀(相当于今日流传民间的点痣法)、敷涂、烟薰等方法,而敷药如意金黄散、生肌玉红膏、冰硼散尚沿用至今。但是要到了清朝的吴尚先,亲身实践,外治法才形成了较完整、有系统的外治体系。

文章来源: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