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水彩行家】与水与彩共舞の画家

梁丹卉老师专访
李招治
font print 人气: 134
【字号】    
   标签: tags:

阳光下,在台北市郊区辛亥路七段,一楼有个雅致的小庭院,花木扶疏,庭院里矗立着挺拔倜傥的已故画家梁鼎铭的肖像,在这儿,我和梁丹卉老师见了面。

这儿,是梁丹卉老师的父亲鼎铭先生的纪念馆,也是老师的宅邸。她脸上还是那么一抹恬静,如水,浅浅的温度,只能再深入的与之熟稔,才能渐渐加温,感知她的热情与爽朗!

伊始,老师笑谈“从小就喜欢水,对于水色十分着迷,最爱下雨时淋雨,还有游泳,那种轻而柔软的感觉,都令我深深感动。”对于水的偏好,充分显露了老师选择水彩为创作媒材的缘由!接着,老师分析水彩的四个特性,让她特别喜爱这种颜料。一是轻快流动,可与水融合后产生绮丽变化;二是快干,可以即兴抒发情怀;三是不强调重复修饰,与国画精神相通;四是有着如油画般的表现力,甚至还能更便捷地表现各种肌理变化。

在1986年赴美进修之前,梁老师的水彩画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湿中湿技法,也就是在作画前先将整张画纸弄湿,趁纸未干前快速上色,掌握好水、颜料与时间的特性才能画出一张好画。1980年的第一次个展,以花和静物为主题之外,尚有人物,即是最好的呈现。
回台后梁老师重拾水彩笔进行创作,突然觉得画笔好像轻了不少,原来她已习惯油画厚重的笔触,现在拿起水彩笔更是随心所欲、驾轻就熟。
接着,就以每次个展的作品系列为断代,一起共享老师精心的创作历程。

1985 繁花
以“花”为描写对象,由于深入的观察和体会,老师以娴熟的技法画出花的气质和绽开的生命,无论湿中湿或缝合法,落笔大方如行云流水,湿笔如雾如瀑,干笔则清脆俐落,将花之温婉绮丽,秀中透艳,尽呈画面,颇能令观赏者怡情悦性。(图一、图二)


图一〈蝴蝶翩翩〉 56×76 cm 1984

图二〈清纯〉 76×56 cm 1984

1992 繁花色舞
此时,“花”虽仍是老师最爱画的题材之一,但老师已不甘愿承认所谓的花画只是一种甜美的、取悦于人的品味,而是企图探讨视觉语言并赋予花画深度的内涵。这或许和老师于1986至1989年间于美国修习艺术硕士学位所受的学习、锻炼和熏陶有关,借着思路方向的改变和经年的修为,茁壮了绘画的表现力而割舍了取悦的甜美。因此,使花卉本来的优美生命现象,更增加了幻化和艺术的层次。(图三、图四)


图三〈繁花〉 50×65 cm 1992

图四〈色舞〉 50×65 cm 1992

1994 水彩速写
老师于1994年出了一本水彩速写专辑,搜录了数年来的速写作品,亦值得一提。由于水彩画具有轻快流畅的特色,水彩速写在轻快流畅之余更加适性而自在。于是老师出于一种玩水玩色又戏笔的心,享受了快速、轻松、便利又多彩多变的随性涂抹之乐趣,更成就了以简约数笔把即时的感觉表达出来的功夫!(图五)


图五〈港口〉 13.5×19.5 cm 1991基隆

1996 我见我感我思
此时,老师画作的题材源自于生活四周:“眼前不期而遇的景物、偶发的感受,以及不经意落入的沉思冥想”。于是,身边的食品盒、饮料罐、酒瓶的形形色色,庭院中花花草草的可人姿态,乡间小屋的幽静,行旅所至的特殊景观,上下班途中感受到的拥挤街道都尽入画中。甚至工作的压力、灰沉沉的环境及喜宴的欢乐喧闹,也曾引发老师作出色彩笔触的抒解冲动。
在画面形式方面,老师笑谈:“已无意对物体或对象作客观描绘,反而沉醉在撷取对象或心象中的点线面与色彩作结构安排,强调各种笔触的运用,亦在有意无意间透露着中国人的用笔意味!”(图七、图八)


图七〈玻璃瓶‧POISON〉 112×76 cm 1995

图八〈黄山写意〉 31×23 cm 1996

1998 轻声细语
‘轻轻说话、淡淡用色,两三物体、三言两语。愿空而不乏、简而隽永,淡而深沉浑厚。’
老师提到:在知天命之年未能知天命,只知道最适意的是简、静、沉、宽、和。现实世界中多的是繁复喧闹、虚浮与冲突;内心的穹苍大地却总是静谧幽深、沉稳宽阔,而虚幻的空间里最能探寻合谐之道。于是,稀释过的水彩重重叠叠的落在纸上,现出的是一系列的“天‧地”、“天‧云”、“地‧山”与“和”。
此时,简静沉宽和在老师内心深处,也在老师的画面中。(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


图九〈“天‧地”IV〉 56×76 cm 1998

图十〈“天‧云”III〉 56×76 cm 1998


图十一〈“地‧山”II〉 56×76 cm 1998

图十二〈“和”I〉 56×76 cm 1997

2002 宁静与空阔
‘艺术本就是人类为抒发感情,传达意念的工具’。而随着岁月的消长,自有因时空环境、情感意念之递嬗而改变不同的题材或技法来进行创作的欲望。
2000年以降,老师的绘画创作,意图寻求及表达的是宁静与空阔,一则是景物上的静与空,也是心理上的宁静与旷达。于是老师将自己投入山区、海滨或旷野,融入自然,享受其宁静与安详,自然而然,心境既平和,画作也平顺。即使回到画室,再游戏色彩,画山写海,也依然可得到悠然自在的心景。
当走进一大片如此境界的作品中,浸淫其间,赏它、读它,在里头卧游,似乎能感受到那么多的丰沛与满足,进而享受到身、心、灵全然自在,悠游、超凡的至高存在。(图十三、图十四)


图十三〈曙‧林〉 56×76 cm 2002
图十四〈天远地荒〉 56×76 cm 2002

2007 群山‧山群
长年以来,老师生活于有山有水的木栅地区和任教的新竹教育大学所在的新竹市,即使每周要舟车往返,亦是途经有着优美山水景致的北二高,因此“群山‧山群”,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她创作的主角。她以为:“有山有水的景是美妙的,被群山环绕的感觉,不论是立身于群山之中,或立身于画作的山群之中,也绝对是美妙的。”
站在“群山‧山群”一系列的作品之前,就知道创作者是谁了!如此风格的形成其来有自。‘意念带动技巧,技巧形成风格’,老师自1998年的“轻声细语”系列作品已有一种强烈的风格在倾诉铺陈了──题材:风景,内涵:静与空,媒材:水彩,技法:平涂重叠,色彩:中性色。个人风格色彩是多么的鲜明啊!(图十五、图十六)


图十五〈环绕360度〉 77.5×77.5 cm 2006
图十六〈山雨欲来〉 38×56 cm 2006

老师的水彩创作之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如一的是以画代话(平时话不多,但画很多),吐露心境,倾诉意念。年轻时的“繁花”、“繁花色舞”系列,色彩极为缤纷,且多快速有力的中国式的笔触。1996年的“我见我感我思”是风格演变的过渡,反应周遭环境与心境之余,表现的技法与形式“尚食人间烟火”。及至1998以后的“轻声细语”、“宁性与空阔”、“群山‧山群”系列,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简与静,空与和的意境,不只风格特异、鲜明,老师似乎是想借着画意来向世人表白她那一片澄静的天心!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水彩的发展,从1907年石川钦ㄧ郎到台湾从事水彩教学工作起了开端,今天到了2008年,,要为过去的100年明确的作一个定位。中华亚太水彩协会特别在2008年举办台湾水彩百年大展,与历史博物馆合办“台湾水彩百年大展”主要的要彰显三个主题:1.对台湾水彩有贡献的画家和作品2.百年水彩教育推广相关问题3.百年来推动台湾水彩的民间团体。水彩画与台湾的本土文化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在石川启蒙下,台湾第一代画家产生(李泽藩、倪蒋怀、蓝荫鼎),影响了之后水彩的发展。水彩可以发展成最具代表性的媒材、将把水彩推展成国民美术。
  • 有关台湾水彩画百年历史的发展,其过程大多在渐进平稳中延续进行,画家的创作也都长期延续,对某些发展现象实很难以特定的年份来进行断代分期;但为方便筹办本项大展,在个人整理百年大事记时参酌以大环境的改变或画家特殊情事造成对后世影响为依据来进行分期,可视为对台湾水彩百年发展的初步注脚,当有待史学界以更客观的学术论证来进行修订。
  • 这是一场百年盛会,在中正纪念堂管理处与本会、师大文创等单位共同策展下,邀集当代七十余会画家,提供作品齐聚中正纪念堂第一展厅,自2008年9月5日起至24日止,以三周的展期展现台湾水彩一百年发展之现况,参展的当代水彩画家无不以近期间最精彩的作品与会,展现继2006年本会与历史博物馆联合办理之“风生水起”国际华人水彩经典大展之后又一次掀起水彩高品质大展的高峰,颇受画坛的瞩目,老中青水彩画家三代同堂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余件,并由中正纪念堂出版专辑对外发行。
  • (扇平森林教育园区)溪谷,水花雪白清澈,扇平之水先展开了迎宾之舞,颇为宜人。随后去樟脑寮,保存当初炼制樟脑的设备用具充满历史风味。再走入碧绿林道中来到另一个古迹──水力发电室。岁月与旁边的植物把它妆点得色泽古朴十分耐看,老窗老门的木造房子,虽为陈迹却很讨喜。每个人到处照相,撷取老东西散发的无比魅力,拖拖拉拉的走过栈道,还是走到了美丽的情人吊桥。此处的水流川流在层层的小瀑布里,淙淙水声让人遗世忘尘。潮湿处植物茂盛,森林的幽美尽入眼帘,免不了一阵取景状况重现,几个快几个慢,最后来到的量水堰,也很漂亮。洪会长说去年来时里头有不少溪虾,此次台风刚过都不见踪影;扇平园区野生动物不少,像螃蟹、虾子、青蛙、猕猴、猫头鹰跟蓝鹊等。总括来说扇平的水是又美又有特色的,这便是早晨的巡礼。
  • 梦想,是创作研究的原动力;寻找自己的最爱与初衷,不断探索,必能在水彩的国度中,找到适切的语汇和方法,畅所欲言;借此发表,与各位同好共享共勉之!
  • ‘意念带动技巧,技巧形成风格’,从年轻时以文学青年身份投入水彩创作所揭橥的‘画以载道’到今天,谢明锠的观念几乎整个变了。上次画展他以‘隐藏的韵律’为名,明显的是在追求纯艺术的节奏韵律之美,对主题内涵所暗示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视了。
    换句话说,他不再说故事了,所有人生启示都成了创作的枝节,被归属于‘文学性’而不再成为他追求的重点。
  • 这次展出的作品以水彩类为主, 刚开始画的是油画,但奇怪的是屡屡以水彩媒材得到大奖,此次展出拿出我的压箱宝…有受过大奖洗礼的十数件得奖作品要与大家分享,另外还有画作数十件,一起呈现我对水彩世界点点滴滴的真情感动。
  • 为了办理此次展出我格外努力的创作,此次展出除了精选的30余件玉山行旅的作品将依序由塔塔加步道的起点开始,展现我在步道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另外加入土楼、马祖、武陵农场等近期游历的景点所创作的作品共70余幅作品,以透过画家敏锐的眼睛来撷取美景,藉由此次的展出和画集的流传,希望观赏和读者能在翻开这本画集的那一刻起就和我一起进行这一段美丽的旅程。
  • 作画必须感性理性兼备,许多能力是经验累积出来的,不断的遇见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不气不馁、热情坚持必能成功。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