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水彩行家】與水與彩共舞の畫家

梁丹卉老師專訪
李招治
font print 人氣: 134
【字號】    
   標籤: tags:

陽光下,在台北市郊區辛亥路七段,一樓有個雅緻的小庭院,花木扶疏,庭院裡矗立著挺拔倜儻的已故畫家梁鼎銘的肖像,在這兒,我和梁丹卉老師見了面。

這兒,是梁丹卉老師的父親鼎銘先生的紀念館,也是老師的宅邸。她臉上還是那麼一抹恬靜,如水,淺淺的溫度,只能再深入的與之熟稔,才能漸漸加溫,感知她的熱情與爽朗!

伊始,老師笑談「從小就喜歡水,對於水色十分著迷,最愛下雨時淋雨,還有游泳,那種輕而柔軟的感覺,都令我深深感動。」對於水的偏好,充分顯露了老師選擇水彩為創作媒材的緣由!接著,老師分析水彩的四個特性,讓她特別喜愛這種顏料。一是輕快流動,可與水融合後產生綺麗變化;二是快乾,可以即興抒發情懷;三是不強調重覆修飾,與國畫精神相通;四是有著如油畫般的表現力,甚至還能更便捷地表現各種肌理變化。

在1986年赴美進修之前,梁老師的水彩畫絕大多數都是採用濕中濕技法,也就是在作畫前先將整張畫紙弄濕,趁紙未乾前快速上色,掌握好水、顏料與時間的特性才能畫出一張好畫。1980年的第一次個展,以花和靜物為主題之外,尚有人物,即是最好的呈現。
回台後梁老師重拾水彩筆進行創作,突然覺得畫筆好像輕了不少,原來她已習慣油畫厚重的筆觸,現在拿起水彩筆更是隨心所欲、駕輕就熟。
接著,就以每次個展的作品系列為斷代,一起共享老師精心的創作歷程。

1985 繁花
以「花」為描寫對象,由於深入的觀察和體會,老師以嫻熟的技法畫出花的氣質和綻開的生命,無論濕中濕或縫合法,落筆大方如行雲流水,濕筆如霧如瀑,乾筆則清脆俐落,將花之溫婉綺麗,秀中透豔,盡呈畫面,頗能令觀賞者怡情悅性。(圖一、圖二)


圖一〈蝴蝶翩翩〉 56×76 cm 1984

圖二〈清純〉 76×56 cm 1984

1992 繁花色舞
此時,「花」雖仍是老師最愛畫的題材之一,但老師已不甘願承認所謂的花畫只是一種甜美的、取悅於人的品味,而是企圖探討視覺語言並賦予花畫深度的內涵。這或許和老師於1986至1989年間於美國修習藝術碩士學位所受的學習、鍛鍊和薰陶有關,藉著思路方向的改變和經年的修為,茁壯了繪畫的表現力而割捨了取悅的甜美。因此,使花卉本來的優美生命現象,更增加了幻化和藝術的層次。(圖三、圖四)


圖三〈繁花〉 50×65 cm 1992

圖四〈色舞〉 50×65 cm 1992

1994 水彩速寫
老師於1994年出了一本水彩速寫專輯,蒐錄了數年來的速寫作品,亦值得一提。由於水彩畫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水彩速寫在輕快流暢之餘更加適性而自在。於是老師出於一種玩水玩色又戲筆的心,享受了快速、輕鬆、便利又多彩多變的隨性塗抹之樂趣,更成就了以簡約數筆把即時的感覺表達出來的功夫!(圖五)


圖五〈港口〉 13.5×19.5 cm 1991基隆

1996 我見我感我思
此時,老師畫作的題材源自於生活四周:「眼前不期而遇的景物、偶發的感受,以及不經意落入的沉思冥想」。於是,身邊的食品盒、飲料罐、酒瓶的形形色色,庭院中花花草草的可人姿態,鄉間小屋的幽靜,行旅所至的特殊景觀,上下班途中感受到的擁擠街道都盡入畫中。甚至工作的壓力、灰沉沉的環境及喜宴的歡樂喧鬧,也曾引發老師作出色彩筆觸的抒解衝動。
在畫面形式方面,老師笑談:「已無意對物體或對象作客觀描繪,反而沉醉在擷取對象或心象中的點線面與色彩作結構安排,強調各種筆觸的運用,亦在有意無意間透露著中國人的用筆意味!」(圖七、圖八)


圖七〈玻璃瓶‧POISON〉 112×76 cm 1995

圖八〈黃山寫意〉 31×23 cm 1996

1998 輕聲細語
『輕輕說話、淡淡用色,兩三物體、三言兩語。願空而不乏、簡而雋永,淡而深沉渾厚。』
老師提到:在知天命之年未能知天命,只知道最適意的是簡、靜、沉、寬、和。現實世界中多的是繁複喧鬧、虛浮與衝突;內心的穹蒼大地卻總是靜謐幽深、沉穩寬闊,而虛幻的空間裡最能探尋合諧之道。於是,稀釋過的水彩重重疊疊的落在紙上,現出的是一系列的「天‧地」、「天‧雲」、「地‧山」與「和」。
此時,簡靜沉寬和在老師內心深處,也在老師的畫面中。(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


圖九〈「天‧地」IV〉 56×76 cm 1998

圖十〈「天‧雲」III〉 56×76 cm 1998


圖十一〈「地‧山」II〉 56×76 cm 1998

圖十二〈「和」I〉 56×76 cm 1997

2002 寧靜與空闊
『藝術本就是人類為抒發感情,傳達意念的工具』。而隨著歲月的消長,自有因時空環境、情感意念之遞嬗而改變不同的題材或技法來進行創作的欲望。
2000年以降,老師的繪畫創作,意圖尋求及表達的是寧靜與空闊,一則是景物上的靜與空,也是心理上的寧靜與曠達。於是老師將自己投入山區、海濱或曠野,融入自然,享受其寧靜與安詳,自然而然,心境既平和,畫作也平順。即使回到畫室,再遊戲色彩,畫山寫海,也依然可得到悠然自在的心景。
當走進一大片如此境界的作品中,浸淫其間,賞它、讀它,在裡頭臥遊,似乎能感受到那麼多的豐沛與滿足,進而享受到身、心、靈全然自在,悠遊、超凡的至高存在。(圖十三、圖十四)


圖十三〈曙‧林〉 56×76 cm 2002
圖十四〈天遠地荒〉 56×76 cm 2002

2007 群山‧山群
長年以來,老師生活於有山有水的木柵地區和任教的新竹教育大學所在的新竹市,即使每週要舟車往返,亦是途經有著優美山水景緻的北二高,因此「群山‧山群」,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她創作的主角。她以為:「有山有水的景是美妙的,被群山環繞的感覺,不論是立身於群山之中,或立身於畫作的山群之中,也絕對是美妙的。」
站在「群山‧山群」一系列的作品之前,就知道創作者是誰了!如此風格的形成其來有自。『意念帶動技巧,技巧形成風格』,老師自1998年的「輕聲細語」系列作品已有一種強烈的風格在傾訴鋪陳了──題材:風景,內涵:靜與空,媒材:水彩,技法:平塗重疊,色彩:中性色。個人風格色彩是多麼的鮮明啊!(圖十五、圖十六)


圖十五〈環繞360度〉 77.5×77.5 cm 2006
圖十六〈山雨欲來〉 38×56 cm 2006

老師的水彩創作之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如一的是以畫代話(平時話不多,但畫很多),吐露心境,傾訴意念。年輕時的「繁花」、「繁花色舞」系列,色彩極為繽紛,且多快速有力的中國式的筆觸。1996年的「我見我感我思」是風格演變的過渡,反應週遭環境與心境之餘,表現的技法與形式「尚食人間煙火」。及至1998以後的「輕聲細語」、「寧性與空闊」、「群山‧山群」系列,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簡與靜,空與和的意境,不只風格特異、鮮明,老師似乎是想藉著畫意來向世人表白她那一片澄靜的天心!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水彩的發展,從1907年石川欽ㄧ郎到台灣從事水彩教學工作起了開端,今天到了2008年,,要為過去的100年明確的作一個定位。中華亞太水彩協會特別在2008年舉辦台灣水彩百年大展,與歷史博物館合辦「台灣水彩百年大展」主要的要彰顯三個主題:1.對台灣水彩有貢獻的畫家和作品2.百年水彩教育推廣相關問題3.百年來推動台灣水彩的民間團體。水彩畫與台灣的本土文化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在石川啟蒙下,台灣第一代畫家產生(李澤藩、倪蔣懷、藍蔭鼎),影響了之後水彩的發展。水彩可以發展成最具代表性的媒材、將把水彩推展成國民美術。
  • 有關臺灣水彩畫百年歷史的發展,其過程大多在漸進平穩中延續進行,畫家的創作也都長期延續,對某些發展現象實很難以特定的年份來進行斷代分期;但為方便籌辦本項大展,在個人整理百年大事記時參酌以大環境的改變或畫家特殊情事造成對後世影響為依據來進行分期,可視為對臺灣水彩百年發展的初步註腳,當有待史學界以更客觀的學術論證來進行修訂。
  • 這是一場百年盛會,在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與本會、師大文創等單位共同策展下,邀集當代七十餘會畫家,提供作品齊聚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自2008年9月5日起至24日止,以三週的展期展現台灣水彩一百年發展之現況,參展的當代水彩畫家無不以近期間最精采的作品與會,展現繼2006年本會與歷史博物館聯合辦理之「風生水起」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之後又一次掀起水彩高品質大展的高峰,頗受畫壇的矚目,老中青水彩畫家三代同堂展出作品一百四十餘件,並由中正紀念堂出版專輯對外發行。
  • (扇平森林教育園區)溪谷,水花雪白清澈,扇平之水先展開了迎賓之舞,頗為宜人。隨後去樟腦寮,保存當初煉製樟腦的設備用具充滿歷史風味。再走入碧綠林道中來到另一個古蹟──水力發電室。歲月與旁邊的植物把它妝點得色澤古樸十分耐看,老窗老門的木造房子,雖為陳蹟卻很討喜。每個人到處照相,擷取老東西散發的無比魅力,拖拖拉拉的走過棧道,還是走到了美麗的情人吊橋。此處的水流川流在層層的小瀑布裏,淙淙水聲讓人遺世忘塵。潮濕處植物茂盛,森林的幽美盡入眼簾,免不了一陣取景狀況重現,幾個快幾個慢,最後來到的量水堰,也很漂亮。洪會長說去年來時裡頭有不少溪蝦,此次颱風剛過都不見蹤影;扇平園區野生動物不少,像螃蟹、蝦子、青蛙、獼猴、貓頭鷹跟藍鵲等。總括來說扇平的水是又美又有特色的,這便是早晨的巡禮。
  • 夢想,是創作研究的原動力;尋找自己的最愛與初衷,不斷探索,必能在水彩的國度中,找到適切的語彙和方法,暢所欲言;藉此發表,與各位同好共享共勉之!
  • 『意念帶動技巧,技巧形成風格』,從年輕時以文學青年身分投入水彩創作所揭櫫的『畫以載道』到今天,謝明錩的觀念幾乎整個變了。上次畫展他以『隱藏的韻律』為名,明顯的是在追求純藝術的節奏韻律之美,對主題內涵所暗示的意義已經不再重視了。
    換句話說,他不再說故事了,所有人生啟示都成了創作的枝節,被歸屬於『文學性』而不再成為他追求的重點。
  • 這次展出的作品以水彩類為主, 剛開始畫的是油畫,但奇怪的是屢屢以水彩媒材得到大獎,此次展出拿出我的壓箱寶…有受過大獎洗禮的十數件得獎作品要與大家分享,另外還有畫作數十件,一起呈現我對水彩世界點點滴滴的真情感動。
  • 為了辦理此次展出我格外努力的創作,此次展出除了精選的30餘件玉山行旅的作品將依序由塔塔加步道的起點開始,展現我在步道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另外加入土樓、馬祖、武陵農場等近期遊歷的景點所創作的作品共70餘幅作品,以透過畫家敏銳的眼睛來擷取美景,藉由此次的展出和畫集的流傳,希望觀賞和讀者能在翻開這本畫集的那一刻起就和我一起進行這一段美麗的旅程。
  • 作畫必須感性理性兼備,許多能力是經驗累積出來的,不斷的遇見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不氣不餒、熱情堅持必能成功。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