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的人文情结

作者:容欣
font print 人气: 469
【字号】    
   标签: tags: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当华夏祖先在河母的一声骨哨吹响后,箫也开始了它漫长的时空之旅。从简单、粗制的吹管到制作精巧、发音准确的乐器,箫历经千年,见证着华夏文化的历史悠悠。

笙管笛箫琵琶筝,江南丝竹中,箫的形制最简单,一根细长斑驳、暗绿泛紫的竹子,外表朴实,本色自然,通节钻孔后,成了一件简约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道家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认为“最丰富的就是最简单的,最有内涵也是最简单的”,这一点用来形容箫,最恰当不过了。箫的构造简单,但是音色醇厚深沉,柔润和顺,乐音体系完整,可谓“大繁若简”。更妙的是,当演奏者十指轻扣、朱唇微启,“天籁”般音韵飘然而出,闻者烦心顿消,万虑尽释,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如醍醐灌顶一般。难怪诗人感叹“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箫又有“凤箫”的美誉,李白在诗作中赞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将笛和箫与象征华夏文明的图腾“龙”和“凤”联系了起来。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以及独特的文化蕴味,箫深为文人墨客喜爱和讴歌吟咏。自古至今,箫与文人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箫声也被喻为“文人的歌喉”。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是中国古代文人奉行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观,儒道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也缔造了华夏文人的修为准则,而箫所体现的内涵与其非常契合。箫材乃竹,竹乃君子,贤才也,意喻气节高亮,这一点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箫音温润含蓄、高低适中,与人声相仿,适合吟诗伴和;同时,吹箫所需之“外松内紧、中庸平和”的气息控制,“含蓄蕴藉”的分寸把握,与儒家修身养性的原则相吻合。

正是因为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声、“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气质,“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理念成就了箫和中国文人的“知己”情怀。无怪乎中国古人们希望通过“敬香吹箫”达到“天人感应、理气和中”的修为境界。

箫音悠悠,涤荡情怀。愿箫这个古老的乐器拥有更多的知己、知音。愿我们能从博大、深邃的儒、道文化中汲取灵感、返本归真、追求超越。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 仇英〈吹箫引凤〉图(公有领域)
    相传,箫是伏羲氏亲自设计制作的,他可以清理天地间不好的物质。箫是“竹”字加上“肃”字;竹是材质,“肃”就是“肃清”的意思。
  • 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各自谈论铁箫来历。二支仙界之宝落入凡间,寄身名流,找到自己的知音。这对夫妻宛如神仙眷侣,了却世缘后,化仙而去。留下悠扬箫声,回荡天地间。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踌躇滿志,跨马离家,踏进了长安的政治核心——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大明宫。
  •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为“处士”,后来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隋朝时有一位处士叫元藏几,自言是南北朝时后魏清河孝王的孙子。隋炀帝时,他做了奉命出使的小官奉信郎。大业九年,奉命出海。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