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相声艺人新生代》

1957年~1975年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国,始终在培养相声演员,壮大相声队伍。当时的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所培养的相声演员,以传统的师承关系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第七代,如今也大多艺有所成,息影舞台。而他们之后的第八代,也已经斐声曲坛,成为相声界的中流砥柱。

*培养相声演员的途径︰
回顾半世纪以来,培养相声演员大致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 以团带班︰
即以专业曲艺团体举办演员培训班,如六十年代的北京曲艺团曾举办过演员培训班。
2. 拜师学艺︰
去除了传统师徒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建立团结和睦、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3. 业余演员自学成材︰
业余演员自学成材了,然后加入专业相声表演队伍,著名的笑星马季、姜昆就是这样。

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建立了北方曲艺学校,设有相声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课、文化基础课、曲艺与相关文学艺术课程、相声专业课。

*白话文言俗语杂陈︰
这个时期,语言的运用很丰富,往往是白话、文言、俗语杂陈的段子,例如《诗歌与爱情》里的一段︰
“甲︰其实,你说生活中能没爱情吗?
 乙︰不能。
 甲︰为什么不能。
 乙︰因为…没爱情…多没劲呀!
 …﹙中略﹚
 甲︰汉代乐府民歌《上邪》,为了表达生死不渝的爱,诗中呼天为誓︰除非山可成平地, 江水可枯竭,冬天雷打震耳,夏天大雪纷飞,天地合在一起,才能把我和我的那个她分开。
 乙︰嘿,这爱多瓷实呀!
 甲︰宋代诗人李之仪写的《卜算子》词,那是爱情的美丽诗篇。
 乙︰您给念一念。
 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听一听,‘我住长江头’,长江头在什么地方?
 乙︰哎哟,北源在可可西里山,南源在唐古拉山哪!
 甲︰‘君住长江尾’,长江尾在什么地方?
 乙︰在上海入东海,那是浦江口哇!
 甲︰‘日日思君不见君’…
 乙︰‘共饮长江水。’
 甲︰‘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乙︰唉!
 甲︰叹什么气呀?
 乙︰敢情宋朝那时候就有两地生活的呀! ”

其中,“多没劲呀”、“多瓷实呀”、“两地生活”,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用语,大量穿插在问答之间,创造出平民文化的艺术魅力。

*长衫与短衫︰
1963年,有一次马季与于世猷穿着带坎肩的短衫到紫光阁演出。演出结束后,陈毅到休息室问︰“为什么要穿这样的服装?”马季答︰“这是想改一下试试。”陈毅说︰“你们不是耍杂技的,不要短打扮,还是穿长衫,穿长衫幽默嘛!告诉你们团长,这是我的意见。”

几天后,马、于穿着长衫表演,陈毅把周恩来请到休息室说︰“我的意见要他们穿长衫,你同意吗?”周恩来说︰“我同意,长衫是我们的民族服装,你们相声演员把它保留下来,也有意义嘛!”

*未来的浩劫︰
相对于1963年当时还有人尊重相声演员保留长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林彪和江青泡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共党执政以来的文艺表现,打着“破除迷信”、“彻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鼓吹民众批判“文艺黑线”以及“黑线人物”,《解放军报》更提出要“彻底清洗”文艺界。

从此,文艺界与相声界便陷入了灾难性的浩劫之中了。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47年一月中旬,当时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北平日报》连载题为《相声》的文章,具体描述了那时相声在社会上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相声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到今天,已经超过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与相声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为当时的见证与目前的参考。
  • 1949年,大陆上共党执政后,中国的相声艺人全都经历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学习与改造”的历程;所有演出的内容,都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思想检查、教育、改良,要达成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以避免演员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或是提及羡慕富贵权势、贬损“劳动人民”的内容。
  • “相声改进小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转变的时候自立更生摸索前进,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相声,培养了新的演员,重新站稳了相声演出的步伐。不过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这样的过程给相声带来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后来的一些相声作品,都呈现了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
  •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生于一个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这样,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热爱。
  • 关于老舍,是享誉海外的知名中国作家,他终其一生都以抒写社会底层百姓的心声为已任,这样的认识是没有错的。但是成长于大时代动荡时期的老舍,其实是个刚强、义气、具正义感、学贯中西的爱国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后,本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从海外归国奔向革命。他多次说︰“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 夏雨田是位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长期坚持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愿人生有更美的笑,愿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爱相声,相声通往笑声;我爱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您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怀,笑伴您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颂型相声具有新的审美意蕴,富有浪漫气息,他曾经说︰“我试着把曲艺当诗写”。

  • 在1959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界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作品颇多,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应“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作品。
  • 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
  •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