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社会共鸣空间与个人认同的诱惑潜能

为什么我能感觉你的感觉(5)

尤阿希姆.鲍尔

【字号】    
   标签: tags: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外来刺激与维持个人认同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一种挑战,尤其是社会趋势舆论压力,若个人想要坚持其偏离立场,则更是困难。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医师暨文化学者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Bon,1841-1931)就曾如此描述群体心理现象:“人的想法、感受、激动,以及传教,就像微生物般具有强大的传染力;我们在群居动物身上可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如果马厩里有匹马不断啃咬饲料槽,其他的马也会跟着仿效它。此外,受到惊吓而四处乱窜的羊,也会感染整个羊群。情绪感染可解释这种突发性恐慌。”

人的镜像系统会倾向与社会共振,因此社会趋势是动态的,且产生一种迅速合群的价值。就趋势来说,没有或未准备好将众人所趋的观点、偏爱及行为意象整合于神经程式库的人,很快就会偏离了共同理解空间。

我们会期待别人认同自己意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神经具有反射、共鸣,以及保持不变等的原始趋力,这些是在受到保护的社会认同之内;因此,所有的人会分享他人的观点或情绪,就传染病一样,会不断将这些观点或情绪传染给他人。神经元的机制,与具有传染力的打哈欠机制如出一辙,那就是镜像现象。情绪传染趋势之强,有时相反立场能够有如预防针的效果般遏止传染趋势,或者使情况完全相反。

在这种关连性下所衍生出的伦理问题:正由于这些伦理问题是神经设定方面的现象,因此社群的共鸣反应及其随之可能引发的“从众行为”,易流于政治操作和经济操作,从购物压力中即可看出这点。

然而,此种现象的影响力更为强大,一群人所引发的共鸣现象有可能具有高度破坏性,国家社会主义与许多例子便是证明。共鸣现象的矛盾之处在于,它是人和人性的基本现象之一,但却有可能产生群众现象,进而破坏人性。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在私人领域上有人际关系问题和情绪共鸣问题的人,易于产生非理性及破坏性的共鸣。

如果从某些角度来看,与共鸣能力同样重要的是抗拒共鸣现象的能力。要具备此项能力,则需透过学习(至于是否某些基本态度也会产生镜像共鸣,有待厘清)。因此,拒绝同侪压力与“从众行为”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部分;儿童应该学习如何在社会共鸣与个人认同之间取得平衡,他们也应经历并学习不用对每个镜像事件都产生反应,不必每次都屈服于同侪压力,重要的是,要维持自我认同。而这往往要有他人作为模范,儿童才学得会,这也是说,其依附对象也不会屈服于“同侪压力”。

多感受美的事物

美丽的事物与镜像神经元有何关连?镜像神经元连结了亲眼所见的人事物和亲身的感受。破坏与暴力的图像会被储存为神经模式,然后成为我们的意象清单。我们之前无法想像的景象,在亲自目睹并经历过后,便会纳入自己的“印象储存区”,这对于终日生活在充满危机和暴力地带而无法避免残暴景象的人来说有何意义,我们往往也只能加以臆测。

某些国家仿佛没有经历足够的真正恐惧,才会提供青少年各种的沙文主义电影与精心设计的完美“游戏”,让他们在电脑世界中对他人展开追猎、折磨和杀戮。当前的研究证实这类的娱乐消费与青少年暴力行为5有密切的关连。为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媒体道德的问题。

美的事物所引起的神经效应与破坏如出一辙,因为我们所见所闻会在大脑留下痕迹。或许有些人不会去关注美的事物所引起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感官管道却经常充斥着听觉及视觉垃圾,我们难道只能被迫承受这一切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有鉴于我们花在节食方面的费用所费不赀,甚至可支撑一整个经济产业,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竟视大脑为垃圾管道!

实际上,我们自己应该发展出一种警觉心——从神经生物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结果——让我们能够察觉该亲近哪些观感、什么会对我们有益,而且也要更积极地多观察、多阅历自己认为美的事物。除此之外,不仅要针对心、肺和肝发展出节食的意识,大脑也要发展出节食意识,也就是在心灵层面上要精挑细选按单点菜进食,而不是强咽随意摆在眼前的速食。@

摘 自 《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 》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