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故事
使君子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所以,刘鹗学识博杂,曾赴乡试而不第,也从事过商业,并有过悬壶行医之举。该书以老残这个摇串铃走江湖的医生活动为线索,记述作者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内容广博,所涉三教九流。
话说古时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许多山洞,洞被密林遮掩,云雾缭绕,传说有神仙居住。
从种人痘到种牛痘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潜伏期十二天左右。病发时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过三天左右,病人身上出现暗红色小斑点,先在脸上和四肢出现,而后可到全身。暗红色斑点逐渐变为丘疹,接着又变为疤疹、脓疙,脓疙干缩后脱痴,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麻子”。麻脸虽然有碍观瞻,但比起那因出天花而死的人,他们还真算是幸运者。一旦害过天花...
老书生唐敖,岭南人,屡试不第,终于考取探花的时候却有人告密说他与武则天的死对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是结拜兄弟,当然是入仕无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懒,机缘巧合,跟着妻舅一起出洋做买卖,颇长见识。虽然唐敖是个落第书生,但是他古道热肠,又颇有见识,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为乐。在歧舌国,他怂恿多九公揭皇榜为王爷的世子治好了落马之伤,帮一位王妃安了胎,帮另一位王妃治...
汉唐时期,按历史的断代记年,应当是指从公元前206年西汉的建立,直至唐王朝的灭亡即公元907年,共计1113年,其间先后有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相继兴替衰亡。虽然往事已过去千年之久,但这段历史留给后世的“汉唐气象”记忆是深远的。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范围来看,那是一段有着国际影响的年代。汉唐医药文化迄今仍在全息式地辉映在医林之中,璀璨...
在我国南宋初期,有这样一位知名御医,他从民间医生起家,后成为御医、高官,而最后却做成贪官,以可悲的结局收场。他就是当时声名显赫的王继先。
自由时报文/康甄真青少年是由儿童转变为成人的一段重要过程,也是生长发育快速的阶段,除了身高、体重的急骤增加外,最明显的是生殖系统的成熟与第二性征的出现。
叶天士(1667 -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世居上津桥畔。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其祖父叶时擅长儿科,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
“长忆林公勋业在,救迷良药吐奇葩。”这是一位现代名人题诗的后两句。“林公”是指林则徐,说他既为禁烟(鸦片)、抵御外强立下了卓越功绩,又命人编著了戒除鸦片的《救迷良方》一书。其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歧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歧黄”、“歧黄之术”,即源于此。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与同乡胡元溪早有不和。有一年,胡的儿子4岁,患病咳嗽,请医多人,迁延8个月不愈,反增咳血。不得已方请万全诊治。万氏“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欣然往之。诊后,认为前医一误再误,法当清金降火,润肺凉血,“非三五十剂不效。”胡元溪问:“何太迟也?”万答:“病经八月无效,公不曰迟,而以一月为迟何哉?” 乃告元溪云:“请置一薄,自初服药日起,某日服某药...
汉朝与魏晋时的名医辈出,淳于意、张仲景、华佗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史记》有相当长的篇幅写淳于意的事迹
清代文学泰斗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是十八世纪我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曹雪芹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用他一支生花妙笔,融天文地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医卜星算、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诸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自由时报文/翁雯柔中国新年即将结束,所有的婆婆、妈妈们,忙了大半个月,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被冬天干冷气候和洗碗精、清洁剂摧残的双手,却还继续又痒又裂。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生有五子,分别取名为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他原希望把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华出众、“猛志逸四海”的超群人才。但却事与愿违,五个儿子的智力都十分低下。于是,陶渊明恨铁不成钢,愤怒至极,写下了《责子》一诗:“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脉,“言人生死每奇中”,对贫困病人,常常给予方药不要酬金。时江南巡抚邹来学有病召姚医治,姚蒙欲辞不去,被强迫带去。至官署,邹高坐不为行礼。姚蒙则目光直视作发呆状,也不作声。邹伸手令诊脉,姚却不动地方,邹忽然明白,呼姚坐之,诊毕曰:“大人根器(指阴茎)上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对否?”邹大惊:“此吾之隐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曰...
陈筱宝(公元1872~1937)为近代名医,早年秉承家学,后师从上海诸香泉先生,深得傅青主、叶天士诸家之真谛,尤善妇科。由于勤奋上进,年方弱冠即受聘于浦东桥善堂悬壶。后移于市区三牌楼独自开诊。以善视色、辨脉著称,其医治何应钦“外室”(人称三姨太)停经数月的医案,一度被传为佳话。
古代,有一种避讳制度,凡是皇帝和孔丘的姓名都不准别人使用,遇上这些字时,只能以易字、改读、缺笔、空字等方法来代替。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凡用“民”字的戏方,都用“人”字来代替;凡用“治”字的地方,都用“理”字来代替。前者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者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避讳,不单在书写文章时要注意,就是医生开处方也要注意,不少中药就是由于避皇帝的讳而易名...
吴本(音滔)治愈了皇太后的顽疾,被当朝皇帝宋仁宗赐为御史太医,名声传遍京城,也传到了家乡闽南。白礁乡的老百姓奔相走告,都为家乡出了个名医而高兴和自豪。
唐太宗带领将士东征高丽时,气候挺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诗人在诗中写出了仙、写出了鹤、写出了草。这首诗可能概括了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
一天,叶天士正在替一个病人诊脉,门外进来一个年轻妇女,怀抱婴儿,眼带泪痕,神色慌张。天士抬头一看,不觉一惊。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古今医案》记载:有一秀才,姓来名洪元,自幼熟读诗书,但连续三次考举都名落孙山。
诗圣杜甫晚年贫困潦倒,辞官后回成都种中草药。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传说,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不仅才华横溢,擅长书法与绘画,而且还通晓中医药之道。
作者:远 山 据传,唐代王维赶考羁留京城,因病去药铺买药,见抓药少女美貌聪颖,顿生爱慕之心,有意结识,便试之。挥笔开出:“宴罢客何为?金甲壮士醉,出征行万里,黑夜金不迷;百年紫貂裘,艳阳牡丹妹;八月药吐蕊,蝴蝶穿药飞。”他边递药帖边说:“小姐,请问可有此药否?”姑娘接过一看,原来是用药迷诗考她,略加思索后,便随口答道:“宴罢客当归,雄黄酒壮威,远志在边...
共有约 66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医生夫妇Pierre Vico先生和太太Vassily Vico错过了比利时的演出,慕神韵之名赶到法国里昂。看完演出后,他们认为整体效果让人感到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