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尋找「快樂」的答案(下篇)

精神科專科醫生:返璞歸真才是快樂之道

人氣: 2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1年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王莉莉香港報道)你可曾想過,「不快樂」可能不是來自於真正的自己,而是許多外在因素、後天觀念在左右我們,因為「快樂」才是生命應有的狀態。

筆者日前走訪了香港的催眠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希望能為讀者解答心理健康問題,尋找「快樂」的答案。

據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受到情緒病的困擾,而目前全球已有超過兩億人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在中環的一間私人診所裏,我採訪了精神科專科梁偉正醫生,希望聽聽專科醫生的建議,了解如何治療和預防這兩種最常見的情緒病。

負面思維 容易掉入陷阱

來找梁醫生看病的病人大多數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小孩子方面最常見的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年紀大的很多都是老人癡呆症(也叫腦退化)。梁醫生介紹說,「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自己意識到有問題,有的是家人替他們擔心,才來看醫生的。」

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從生物化學上的解釋是患者體內的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不平衡,但實際的患病原因卻很複雜,甚至是不可見的。梁醫生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外在壓力外,個人性格問題也很主要,「有的人總是往壞處想,想不快樂的、負面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掉入思維扭曲的陷阱。」

情緒病患者往往會求助於心理專家或是精神科醫生,希望改善不良的情緒,但是,二者的治療方法卻不盡相同。「精神科醫生的(英文)稱呼為Psychiatrist,他們可以通過藥物、心理與行為方面的導正來治療,而心理專家叫Psychologist,他們不是醫生,不可以用藥物,他們只能從心理、行為方面幫助病人。」梁醫生一邊說著,一邊很耐心地在紙上寫給我看。

患者多數不需終生服藥

目前有很多藥物可以有效地治療抑鬱、焦慮、失眠、過度活躍、老人癡呆症等。梁醫生認為,精神科醫生並不是一味地鼓勵患者吃藥,而是看嚴重程度,「有些病情輕微的(患者)你跟他講,分析不快樂的原因,是可以導正;如果是嚴重的、長期受困的病人,藥物是必須的。」

抗抑鬱的藥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可以使病人快樂,但是需要有耐心、持久吃藥,效果才會在3個星期後顯現。「有些病人要求(吃了藥)立即快樂,這是不可能的,那只有K仔才可以這樣子的。」

根據很多臨床證據及經驗,抑鬱症要持久服藥6至9個月才可以慢慢減藥,如果不吃藥復發的可能性是高的,因此「不可以掉以輕心,要持續服藥以避免復發」。

也有病人擔心會終生服藥,梁醫生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大部份病人不需要終生服藥,除非抑鬱症很嚴重,「比如長期極度憂傷,不斷地有自殺的念頭,不斷地復發,才需要長期服藥;大部份情況不需要長期服藥。」

理輔導和成功案例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心理輔導也是必不可少的。詳細了解病人的情況,包括每一個環節,他的背景、家庭、性格,他自己對問題的了解……之後才針對每一個病人的情況開始治療,而處理的方法都是不同的。

心理輔導主要是從思維、行為上導正病人,「如果他有思維上的扭曲情況,比如以偏蓋全、非黑即白、責怪自己。我們跟病人一起分析,使病人明白。有些時候叫病人自己做功課,記錄心情、影響(情緒)的因素,然後再和他們討論。」梁醫生補充說,「(醫生)要明白病人,支持他們,給他們希望。」

說起成功的案例,他沉思片刻,回答說:「有一個20歲的男孩子,他來到我這裏時非常焦慮、驚慌、害怕,還有失眠(的徵狀)。我的處理方法是給他一些藥物,給他講一些鬆弛的方法,教導他正確處理壓力的方法。結果他慢慢地進步,9個月後可以減藥,他有信心得多了,不驚恐了。這不是單一治療可以做得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治療。給他希望,讓他知道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你,讓他有一個安心,這都是很重要的。」

結語

在梁醫生的辦公室我看到許多獎牌、獎品,其中不少是梁醫生熱心參加社區教育和健康講座所獲贈的。

採訪結束時,梁醫生送給我一本他的新書,書名很有意思,叫《釋放心中的艾味未?》。梁醫生告訴我,艾草是一種藥材,而艾葉所帶的艾味是一種苦味。梁醫生看到報章中一張中國藝術家艾未未飛騰半空的圖片,獲得靈感,希望通過此書能幫助讀者釋放心中的艾味(苦澀味),達到自由飛騰的快樂境界。

書中不乏令人感動的案例分析和窩心話語,如:「『仁慈』、『行善』、『為別人付出』都是良好的感覺而會增強自己的快樂。」「我們評價人不應看他的『勝負』、『得失』和『金錢』,而是看他的『善良』、『誠懇』和『愛心』」等等。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尋找快樂〉一節,翻開一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行醒目的字:「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方式去尋找快樂之道。」讀後深有同感。

尋找心靈快樂的答案在於「返璞歸真」,而那一定是心靈寧靜、自在輕鬆的境界。◇

梁偉正醫生簡介

梁偉正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取得內外全科學士資格,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他在公立醫院工作多年,曾服務於青山醫院、瑪麗醫院及葵涌醫院。現為私人執業專科醫生。

刊於香港《優尚生活》第六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