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如此早逝 是滅佛的報應嗎?

曉陽
font print 人氣: 2865
【字號】    
   標籤: tags:

在南北朝的末期,大宋王朝建立的前夜,中國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然而卻英年早逝,未能完成他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就是後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榮。

一、從養子到皇帝

柴榮是邢州(令河北邢臺)龍岡人。龍德元年(921)出生一個莊園主家庭。柴榮的 姑母是郭威的結髮妻子。據說,柴榮的祖父有一天大笑不止,人問其故,他卻笑而不 答,酒後乃慢呑呑地告訴大家,“上帝有命,郭郎當為天子”。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因姑母無子,柴榮從小由姑母收養,郭威對這個養子很是喜歡,視同己出。

柴榮小時聰明伶俐,為人謹慎。開始在外做“馬鋪卒使”,稍長即隨姑父出外做生意 。由於從小跟從原本貧寒的姑父郭威走南闖北,接觸了下層各色人物,既懂得民間疾 苦,也看到官吏的腐敗與殘暴,深知當時社會的積弊。

後來,郭威長期擔任軍職,柴榮也跟隨姑父學會了十八般武藝,尤善騎射,並且精通 書史,逐步的培養起了軍事和政治才能。開運四年(947)郭威幫助後晉鎮將劉知遠 建立了後漢政權,因功升任代理樞密副使,成為後漢王朝的統兵大將,柴榮也因跟隨 姑父立功獲得了左監門將軍的頭銜,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

乾佑三年(950)冬天,後漢王朝發生政變,宰相、樞密使楊邠、史弘肇等被隱帝劉 承佑滅族,劉承佑信任群小,企圖將父親留下的勳巨全部殺掉。他命令郭威的部下取 郭威的頭來領賞,並把郭威留在開封的家小全殺了,連柴榮的家小亦遭殺害。這樣, 郭威便不得不舉兵反叛,他率大軍從河北南下,次年攻下開封,劉承佑被部下殺死, 將士擁郭威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柴榮則以“皇子”身份擔任澶州(今 河南濮陽)節度使,受封為太原郡候,這預示著柴榮有著無量的前程。

柴榮坐鎮澶州期間,率領軍民擴修街道,增建廨舍,使澶州的面貌煥然一新,他還奏 請放免捐稅和差役調撥,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的治績使他在地方上贏得了好名聲。後來柴榮封晉王,進京任開封尹主掌首都行政,這時的柴榮作為一個政治家已經逐漸成 熟了。

不平凡的經歷造就了柴榮,飽受戰亂災難的人民也需要一位元有能力的政治家。太祖郭 威的皇后無子,後來娶的姬妾生了兩個兒子亦被漢隱帝殺死。所以,顯德元年(954 )正月,郭威因病駕崩,皇位自然地落到了柴榮身上,這時他34歲,正是年富力強充 滿活力的時候。

二、高平禦敵

顯德元年(954)二月,柴榮剛剛即位不久,潞州(今山西長治市)邊關傳來敵情, 北漢主劉崇趁後周國喪,內部未穩,今天報仇來了。劉崇乃突厥沙陀族人,是後漢高 祖劉知遠的弟弟,一直坐鎮河東,為太原留守。郭威起兵攻滅劉承佑後,一度曾假意 立劉崇之子劉贇為帝,後來又一刀把劉贇剁了,郭威奪了劉姓天下又殺了劉崇的兒子 ,國恨家仇可謂深矣!自後劉崇便認契丹主為叔父依附契丹長年與後周作對。

郭威一 死,他認為機會來了,立即稟報契丹主派楊袞率一萬騎兵來助,劉崇自點三萬大軍一 並向南進發。面對劉崇的進攻,柴榮親自出征,在高平(今山西省境)一舉擊敗來犯 之敵,取得了即位後親自指揮的第一仗的勝利,他臨危不懼、英武果斷的氣概成為這 一仗的決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此役雖然沒有拿下北漢首都太原,但畢竟 沉重打擊了北漢政權,也煞了契丹貴族的氣焰,自此北漢再也無力來爭奪中原了。

柴榮班師回朝後,開始了整頓軍隊的工作。一是對於作戰有功者皆加官行賞,如趙匡 胤作戰得力,升為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對於怯敵逃陣的者則予以懲罰。二是對禁衛 軍進了整頓,淘汰老弱膽小者,招募天下壯士,甚至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充當禁衛 軍,這既增加了朝廷的兵力,又消彌了冠盜。通過整軍,後周中央的武裝力量加強了 ,皇權得以鞏固,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自此,柴榮也萌發了要統一中國的雄心。

三、致力改革

要統一中國,除了提高軍力,必須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的物質基礎。為此,他網羅人 才,澄清吏治,減免租稅,打擊地主豪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還注意興修水利, 派大臣李谷在黃河下游檢查河堤,並動員民工來修河堤,減少了黃河的災害。

柴榮的政績還表現在文化事業方面,在整理曆法、刑律、音樂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工 作。其中包括請王樸製成了《顯德欽天曆》,命君臣編訂《大周刑統》,請竇儼等考 正雅樂。顯德三年(956)他命史臣張昭等修編太祖郭威實錄、後樑末帝朱友貞實錄 、後唐閔帝李從厚與末帝王人珂實錄等,填補了多項空白。柴榮在當皇帝時間不長, 在日理萬機同,戎馬倥傯之際,尚能注重文化事業,這在五代皇帝中是極為罕見的。

我們在談到柴榮進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時,不能不提他的另一項所謂改革。這就是發 生在顯德二年(955)的毀佛事件。

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有勞動力,柴就把手伸向了佛教寺院。自南北朝以來,佛教發展很 快,當時國內寺院林立,僧尼百萬。其中也不乏一些軍隊中的逃兵、無業遊民、逃亡 奴婢、罪犯等遁跡寺院尋求庇護,這使得國家失去了大量的勞動人手。因此,顯德二 年(955)五月六日,柴榮下令毀佛,凡後周境內佛教寺廟,除了有皇帝敕額的得以 保留外一律拆毀,每縣只留寺廟一所。全國共毀壞寺院三萬零三百三十六所,還俗僧尼近百萬,將寺廟、寺田、寺財收歸國有,特別是柴榮下令毀壞佛像以獲得銅和金銀 用於鑄錢。在拆毀佛像時,許多人不敢動手,怕來世遭到報應。

柴榮為消除人們的疑慮,解釋說:“佛是佛,銅像是銅像。況且佛說要施捨利民,自己身上的肉,眼睛都 要拿出來施捨,我們把佛像砸了鑄錢,于民有利,佛也是會同意的”。相傳鎮州有一 尊銅制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 菩薩胸部。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後周境內的僧尼幾乎被還俗殆盡,毀佛像雖然使國家獲得了大 量的錢幣,但柴榮也因此而種下了禍根。

四、為統一而征戰

經過幾年持續不斷的改革,後周國富民強,統一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柴榮在進行國 內整頓改革的同時就開始了統一的工作,他一方面在京主持改革,一方面調兵遣將向 四周割據者發動進攻,甚至親自征討。顯德二年(955)柴榮遣將從後蜀手中收回了 秦、鳳、成、階(均在今甘肅境內)四州。十一月,柴榮任命李穀為淮南道行軍都部 署,王彥超為副部署開始向南唐進攻。顯德三年(956)正月、顯德四年(957)二月 和十月,他三次親自出馬指揮這一重大戰役,先後獲得江淮間十四州之地,共六十縣 ,戶二十二六千五百,南唐盡失江北之地,在金陵已經站不住腳,被迫遷都洪州(今 南昌),再也不能威脅後周了。

一年之後,柴榮又親自率兵攻打契丹,收復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漢人世代居住的 土地。燕雲十六州即瀛、莫、幽、涿、檀、薊、順、蔚、新、媯、儒、武、朔、雲、應、寰 等州,分佈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大部份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掌於 異族之手,使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大門洞開,無險可守,中原王朝因此而長期受到契丹 鐵騎的威脅。這時的契丹正處在國勢衰落的時期,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由於十六州 的漢族百姓長期受契丹貴族的奴役和侮辱,早就希望中原軍隊的到來,因此,柴榮的 北伐的軍隊進軍非常順利。然而,就在柴榮率領的大軍節節推進時,五月二日他卻突 然患病,不得不終止北伐,只好班師。到了六月十八日,柴榮竟死於病榻。時年僅三 十九歲。

結語

柴榮的死,在當時是一個巨大損失,雖然此後不久繼位的趙匡胤統一了中國,但燕雲 十三州之地卻始終未能收復,成為威脅中國長達數百年的隱患。後世評價柴榮,他的 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在五代所有的皇帝中是首屈一指,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 中也稱得上是一個極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他不早夭,極有可能建立象唐太宗那樣的豐功偉業。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因果。史書記載,柴榮在北征途中, 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按佛家的說法,這就是他在四年前毀佛時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的因果報應。他雖然具備了創建偉業的能力,但不是老天爺不給他大展宏圖的機會, 而是自己的無知毀了美好的前程,他與歷史上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 和唐武宗李炎三次滅佛,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他們四人都是在三十多歲,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時候非正常死亡,這難道不是毀滅佛法的報應嗎?

(參考資料:《中國皇帝全傳》等) 《看中國》網站首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國時齊國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當時人認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會害父親,女孩會害母親,他父親田嬰是齊國宰相,對他母親說:「扔了他,不要養他!」他母親捨不得,偷偷的將田文養大。
  • 王彥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輕時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說:「你是富貴之人,怎麼能屈居此地呢?」沒有能夠如願。
  • 「盜亦有道」的說法,古已有之。那麼,再深入一步的探討:什麼是「盜之道」呢?清代的大學問家紀曉嵐,在一篇文章中,記敘、回答了這個問題。
  • 宋朝時,河南的劉溫叟多次擔任要職,但是清貧自守,是當時人的道德楷模。
  • 宋太祖開寶三年,供備庫使李守信到秦隴間買木頭,貪污了許多錢,後來被他部下告發,李守信害怕的自殺了。太祖命蘇曉來審理這件案子。
  • 張平是宋朝人,他在秦王府任職時,因為勤懇能幹而遭人嫉恨。幾個官史誣告他偷拿王府中的錢物,秦王報告到開封府尹。雖然經過審問沒有查到證據,但是秦王還是把他打發走了。張平也不喪氣,說:「雖然現在我命運不濟,但以後未必沒有福分。」
  • 清代後期,有個叫彭三的人,他因為幼年喪父,所以母親對他有些寵愛的過頭了,成了溺愛。結果,彭三便養成了好吃懶做,橫行霸道的性格,經常在外惹事生非,鄉鄰對他的印象都極壞。
  • 人們把用錢買官,叫做「銅臭」。東漢時的崔烈,曾名重一時;漢靈帝時,他花錢五百萬,買官當上了司徒,結果是很快名譽掃地。崔烈問兒子崔鈞說:「外面的人,對我議論紛紛,他們在講我什麼呢?」
  • 仁公心地善良,樂於施捨,視助人為其樂事,是位廣積陰德的志士。一生做了很多助人之事,同時是位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向仁公所居的山村出口處有一座涼亭,這裡是仁公常去的地方,很多有難回不了家的得到了盤纏,很多生病、無錢求醫的人得到了救助。
  • 長安有戶姓張的人家,一天,張氏在家獨居的時候,有只斑鳩突然從外飛入,落在床上。四周靜寂無聲,人鳥四目相望,似乎兩者冥冥之間有種說不出的聯繫。面對不速之客,張氏有點奇怪,又有點害怕,就打破沉默,請求斑鳩:「斑鳩斑鳩,你不會說話,那就用行動來告訴我。如果你飛來是為了給我帶來禍患,那就請飛上屋頂;如果你飛來是為了給我帶來福氣,那就請飛進我懷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