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览

孔孟之道判释(24)

四、关于孔子的“仁”

儒学有二大诡吊:一是孔子发明的学说,不叫孔学,而叫儒学,而且儒的真正概念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二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关键词“仁”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定义。什么叫做仁?孔子也没有说清楚。

《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看来仁的本义是“孝悌”了?

接下又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2这就是说,花言巧语的人是没有仁的。在〈子路〉篇也有说“刚、毅、木、讷,近仁”,那么,刚强、有毅力、诚实、不多话就是仁了?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看来仁就是善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4看来你能实行这五项规范就是仁了?

而更让人觉得费解的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前面子张问仁的时候,孔子不是说要“行五者于天下”吗?所谓的行,不就是动了。何以此处孔子又以“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而说之?这个仁好像是无为的静功夫而不是动态的“知者”行为。而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孔子不仅知道仁是怎么一回事,他求仁,仁马上就得到(“吾欲仁,斯仁至矣”),而且他还知道别人心中的仁能维持多久:“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6为何是三个月?而不是四个月或说五个月?孔子真像《西游记》的孙悟空,他可以看透颜回的心。直指“其心三月不违仁”,显然孔子的内心是有一个仁的标准的,他用这个仁的准则来判断颜回。但这个仁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没有说出来。而在〈公冶长〉篇,子张与孔子的对话,孔子没有像评判颜回那样直截了当说仁或不仁:“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7令尹子文仁不仁?孔子答“未知”,似乎仁不仅要看外在的表现,而且还要看内在的德性。同样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就知道颜回仁不仁,仁到何种程度,但对子路、冉求、公西赤等仁不仁,他就说不知道了。“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8孔子对这三个学生的能力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们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孔子都一一点明。但说到仁不仁,孔子既说不知道。这个仁,也是够神秘的了。(待续)@

1、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4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2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49页。

5《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16页。

6《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03页。

7《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92页。

8《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