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览

孔孟之道判释(28)

四、关于孔子的“仁”

《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1天地大宝位置已设定,那就待圣人“何以守位曰仁”了。你如何能守住天地之间给你设定的最佳位置就是仁。而这个最佳的位置在哪里呢?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说的“中庸”,所谓的“中庸之道”。他是在阴阳鱼太极图的正中央的位置。程颐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守住“中庸”这个“絜矩”之道,就做到仁了。为什么要“絜矩”呢?原来儒的天道要讲一个范围的。即在阴阳运作的范围内而说的道。超过这一阴一阳就不是道了。故孔子说他“七十从心所欲”时,后面还要加上一句“不逾矩”。我们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儒道,我看是非常贴切恰当的。从而我们就体悟到孔子何以不把仁的定义、概念说清楚。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也。当你“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3时,你还能说什么呢?你只能感叹说“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4(《易.系辞传上》)。仁,就是人在天地(乾坤之道)之间,取得最佳的生存境地。即所谓的安身立命。《易经》所取“三才之道”以作卦,所谓的“以定天下之吉凶”5(《易.系辞传上》),无非是给人卜出最大的生存空间。人,在何时、何地,如何做,才能避凶就吉,取得在天下最有利的生存地位?这就是《易.系辞传下》所说的“何以守位曰仁”的奥秘所在。仁,就是如何守住天地给我们的这个“生生”之大宝座,即符合天地运转的生存之道也。有人说,仁,即人道,即人安身立命之道,这话看来好像不错。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6但如果依孔子所说仁的意思来看,说仁是“己道”更为确切些。仁,不是他人之道,是你自己的道。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这个仁,说来说去,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一切由你自己,看你如何“克己”。孔子在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为仁,是个人的事,是你本人的事,不是他人的事。后儒为了将这个仁提升为普遍的道德价值,把仁说成是爱人,是博爱,是人道,以我看来,似有些难为孔子之意。如果我们将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8以及孟子的“君子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9连系来看,更能证明这个“仁”就是为自己,不是为他人。一切都是为了“自得”,这是君子的最高学问。

自汉武帝推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后儒为了提高儒普世道德价值,将孔子的“仁”泛道德化。董仲舒是继孟子后,把仁解释为“爱人”的儒者。他在他的《春秋繁露.仁义法》里说:“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10他把孔子“为仁由己”的内在“己道”转而向外扩展,说仁是爱人。你如何自爱,他是不承认你为仁人的,只有你去爱别人,爱普罗大众,才称得上是仁人。而做得最突出的,就是唐代的韩愈了,他在他的《原道》一文中称仁为“博爱”(“博爱之谓仁”),企图将仁提高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如果说“博爱之谓仁”,那最能称得上仁人的,就是墨子创立的墨家了。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墨家精神,最能体现“博爱”两字,何以儒要极力反对墨家呢?可见后儒已将他们的理论陷入一个悖论之中。清末学者康有为,伪托孔子改制,以说文解字来说仁,说“仁从二人,人道相偶,有吸引力之意,即爱力也,实电力也。”11康有为继承韩愈将仁泛化为“博爱”的说法,此义虽有孟子所说的“爱人”为仁本,但以孔子所说的仁以及《易经》所说的仁来看,“爱人”不可能包涵仁的观念。如果以“爱人”那么简单的定义,孔子早就把它说清楚了。何以仁不仁他都不知?孔子不是老糊涂,实则这个仁是将你自己与天道的一个定位。《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12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待续)@

1《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76页。

2《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1页。

3、4《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1页。

5《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7页。

6《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98页。

7《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页。

8《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84页。

9《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216页。

10《儒学与社会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57页。

11《儒学与社会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257页。

12《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