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你的寶貝

貝弗麗

人氣 5
標籤:

忙裡偷閒,參加了一個朋友的聚會;多月不見,大夥兒互問近況,很是熱絡。其中,有一位剛生了個小娃娃的朋友,在聚會裡備受關注,大家爭相看著睡在搖籃裡、好夢正酣的小嬰兒,細聲地品頭論足,誇讚嬰兒長得清秀討喜。

這時,小嬰兒醒了,開始哇哇地哭了起來;還不到三個月大得她,哭聲甚大,剎時間,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女娃兒越哭越大聲,大家面面相覷,似乎都有伸出援手,哄哄哭鬧中的女娃的準備,然而,卻因為都是外人而有所顧忌,不敢輕易舉動,只能乾眼望著坐在女娃兒搖籃旁的保姆,期待她儘快伸出援手,安撫一下哭鬧中的女娃。

但是,這位看起來約莫有六十歲年紀的保姆,卻遲遲沒有採取任何關心哭泣中的女娃兒的動作,相對地,她只是微笑著看著女娃,同時,鎮定且胸有成竹地炫耀著她的育嬰經驗,對著大家說:「 抱了她就不哭了! 不抱,不抱,抱多了成習慣,她就開始黏人了。」

女娃兒越哭越烈,叫人看了真是心疼; 但是,因為女娃的保姆和父親都在場,且與大家都不熟悉,因此,未經他們的許可,我們這些外人只能選擇識相地站在一旁觀望,沒一個敢踰越權限把女嬰抱起。

我看看保姆,以她的年紀同時又是中國人的背景,她處理哭泣中的嬰兒的方式,我可以理解;但是,那站在女嬰搖籃旁的年輕爸爸,他那視若無睹,不去安撫哭泣中的女兒的態度,卻叫我深感困惑。

女娃兒哭得聲嘶力竭、面紅耳赤,看來真是叫人心疼;我再看不下去了,於是開口鼓勵他們採取行動安撫女娃。我說:

「也許她尿布溼了或餓了!」

沒想到女娃的爸爸還是無動於衷。我再看了保姆一眼,接著又說:

「她哭得這麼兇,你不心疼,我都心疼了。 」

這時,保姆才緩緩地把嬰兒從搖籃中抱起,她的臉上依然堆滿著笑容;她一邊輕搖著躺在她臂彎裡的女娃,嘴上卻還是驕傲地炫示著她的育嬰信條:

「看!這小囡仔很精,抱起來就不哭了! !」
「不要小孩一哭你就抱,會抱習慣的!」…

記得小犬剛出生時,有長輩來探望我們時,總不免也用類似的句子叮嚀我們一番:
「不要小孩一哭妳就抱,會抱習慣的,到時,黏妳黏得妳沒辦法做其他的事!」

長輩的訓示,我當然不會當面反駁;但是,實際情況如何,我心裡卻很清楚。更重要的是,身為一個母親,我可以很敏感地辨識出,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哭泣,是生理上有所不適還是心理上有所需求?而我又應該如何適度適時地、關懷而不寵溺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更是一個母親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與態度以及應該善盡的職責。

長一輩的中國人帶小孩,泰半都不喜歡在嬰兒哭泣時安撫擁抱嬰兒,理由是怕嬰兒被抱多了,養成黏人依賴的習慣。事實上,這樣的論點可靠嗎?姑且不論「不要抱嬰兒」論者的真正心態如何,是因為自己不願多花時間在照顧嬰兒的需求,還是另有他想?試問,依賴性強的小孩都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被抱多了所造成的結果嗎?我的觀察結果卻是相反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所需求的安全感如果長期沒有被滿足的話,在成長後,這個人對安全感的需求就會比一般人更形迫切。

有過育嬰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孩子的成長有其階段性,並且,在其不同的成長階段中,孩子所需要的關注也會不同;加上孩子間與生俱來個性上的差異,要將孩子依賴、黏人的行為完全歸咎於在嬰幼兒時期被抱太多,實在過於籠統、不夠客觀,同時,從學理的角度上而言,也相當缺乏說服力。

幾年前,有個家中剛添了第二個寶寶的朋友,突然跑到我們家裡來,一進門,就相當沮喪地坐在大門旁,抱怨他的丈母娘不讓他抱抱他哭泣中還沒滿月的寶貝;丈母娘給他的理由同樣是“抱了,孩子會黏人”。對於丈母娘的指示,朋友不敢當面違抗,內心卻深不以為然,而頗有怨言;當時,我雖然很同情朋友的處境,卻也愛莫能助,我只能就我過去所學的背景,提醒朋友說,孩子需要我們抱抱的時候,不要吝於給予溫情的擁抱。嬰兒哭泣,是因為他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所需求;嬰兒不會說話,所以才以哭泣來表達她的需求。因此,當嬰兒哭泣時,大人應該要即刻檢查他的需要,是不是因為尿布溼了、餓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進而採行因應之道,根本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而不是任棄嬰兒大肆哭號,哭到累了、睡著了才歇止。一個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成長的孩子,日後才會是一個充滿自信、心理發展健全、個性獨立的個體。

適巧,那位朋友的太太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朋友的太太是家中第二個孩子,又是第二個女孩,在朋友丈母娘那套孩子哭了不要抱的撫育方式中成長,他的太太便成為一個相當沒有安全感的人。朋友說,他上班的時候,太太總是要用MSN遙控,他一出門,就電話隨時追蹤,油箱還剩半桶時,他太太就會飆著他,要他去加油等等。那因為極度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的超強控制欲,聽來真是讓人畏懼卻又深感同情。

孩子排序中,最容易被長輩採取“不准抱,抱了會黏人”的育嬰方法者,通常是排行第二的孩子,長輩的主要理由不外是,如果常抱老二,老大及家事就得不到良好的照應,所以,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要“培養老二獨立的個性”。尤有甚者,如果老二同時又是個女孩的話,因為長一輩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所及,那女娃兒哭泣時不被擁抱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在家排行老二,又是第二個女孩,也適巧在一個重男輕女、被放著哭的環境中長大,她告訴我,她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她睡覺時大燈一定要亮著; 她談了幾次戀愛,也都因為在對方身上得不到安全感而告吹。

由此可見,孩子哭鬧,除了必須關切其可能存在的如飢餓、疼痛等生理需求與狀況外,為人父母者,更應該留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因為,一個人在嬰幼兒及童年時期所接觸體驗的經驗,往往會影響其成長後的自我認同價值感與人際間互動關係等種種心理層面的發展。很遺憾的是,人們每每忽略了,嬰兒哭泣,有時候往往只是單純地因為他們需要一份適時的安全感;而這樣需要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如果一再地重覆被忽視的話,就會造成嬰兒成長後,在生活上容易處處顯現其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際產生疏離、冷淡、不信任的一面。

擁抱,這肌膚之親所流釋的無聲的言語,在人性發展的過程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可惜人們,尤其是囿於傳統禮教束縛,向來靦腆含蓄也不瞭解肌膚之親重要性的中國人,一直忽視了擁抱所賦予生命的能量與活力。

這學期開始,孩子學校的老師在開學給父母的叮嚀中,有一項是這麼提醒我們的:抱抱你的孩子,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Hug your child to build self worth.) 。簡單的一句話,卻道盡了一個簡單的擁抱對生命所承載的重要性。著名的人類學家艾徐莉. 蒙拓古(Ashley Montagu) 在她的著作《Touching –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the Skin》(接觸,人類肌膚的重要性)中實驗舉例提出,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刻,如果能立即獲得母親擁抱的話,則不論是嬰兒或是母親,其體能的恢復都會更形迅速。此外,獲致擁抱或肌膚慰撫的病人,其痊愈的速度也會神奇般地增快。過去,曾有個紐約報社女記者刻意喬裝巧扮成流浪漢,潛入女流浪漢社群中,探索女流浪漢心中的欲求是什麼;結果是,女流浪漢們心中最渴盼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擁抱,讓她們感到被需要、生命有尊嚴。

由此總總得見,擁抱,放諸於男女老幼,皆有其心靈上的安撫療癒甚至生理潛能激發的功能;其對於成人如此,對嬰幼兒而言更不在話下。因此,當你的孩子哭了,請不要轉身不理,相對地,請你貼心地考量孩子的身心理需求,迎向你的孩子,抱抱你的寶貝。@

文章摘自 《貝弗麗的風華日記》:http://blog.yam.com/winds_of_lavender/article/24224363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守燈塔47載 黃清榮破紀錄
俄國美女拳王 兇悍勾拳稱霸 
張家輝誇女兒演技高 張榕容:影后只能當一年
曹格明年澳門開唱  劉德華獻子站台相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