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你的宝贝

贝弗丽

人气 5
标签:

忙里偷闲,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多月不见,大伙儿互问近况,很是热络。其中,有一位刚生了个小娃娃的朋友,在聚会里备受关注,大家争相看着睡在摇篮里、好梦正酣的小婴儿,细声地品头论足,夸赞婴儿长得清秀讨喜。

这时,小婴儿醒了,开始哇哇地哭了起来;还不到三个月大得她,哭声甚大,刹时间,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女娃儿越哭越大声,大家面面相觑,似乎都有伸出援手,哄哄哭闹中的女娃的准备,然而,却因为都是外人而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举动,只能干眼望着坐在女娃儿摇篮旁的保姆,期待她尽快伸出援手,安抚一下哭闹中的女娃。

但是,这位看起来约莫有六十岁年纪的保姆,却迟迟没有采取任何关心哭泣中的女娃儿的动作,相对地,她只是微笑着看着女娃,同时,镇定且胸有成竹地炫耀着她的育婴经验,对着大家说:“ 抱了她就不哭了! 不抱,不抱,抱多了成习惯,她就开始黏人了。”

女娃儿越哭越烈,叫人看了真是心疼; 但是,因为女娃的保姆和父亲都在场,且与大家都不熟悉,因此,未经他们的许可,我们这些外人只能选择识相地站在一旁观望,没一个敢逾越权限把女婴抱起。

我看看保姆,以她的年纪同时又是中国人的背景,她处理哭泣中的婴儿的方式,我可以理解;但是,那站在女婴摇篮旁的年轻爸爸,他那视若无睹,不去安抚哭泣中的女儿的态度,却叫我深感困惑。

女娃儿哭得声嘶力竭、面红耳赤,看来真是叫人心疼;我再看不下去了,于是开口鼓励他们采取行动安抚女娃。我说:

“也许她尿布湿了或饿了!”

没想到女娃的爸爸还是无动于衷。我再看了保姆一眼,接着又说:

“她哭得这么凶,你不心疼,我都心疼了。 ”

这时,保姆才缓缓地把婴儿从摇篮中抱起,她的脸上依然堆满着笑容;她一边轻摇着躺在她臂弯里的女娃,嘴上却还是骄傲地炫示着她的育婴信条:

“看!这小囡仔很精,抱起来就不哭了! !”
“不要小孩一哭你就抱,会抱习惯的!”…

记得小犬刚出生时,有长辈来探望我们时,总不免也用类似的句子叮咛我们一番:
“不要小孩一哭你就抱,会抱习惯的,到时,黏你黏得你没办法做其他的事!”

长辈的训示,我当然不会当面反驳;但是,实际情况如何,我心里却很清楚。更重要的是,身为一个母亲,我可以很敏感地辨识出,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哭泣,是生理上有所不适还是心理上有所需求?而我又应该如何适度适时地、关怀而不宠溺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是一个母亲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与态度以及应该善尽的职责。

长一辈的中国人带小孩,泰半都不喜欢在婴儿哭泣时安抚拥抱婴儿,理由是怕婴儿被抱多了,养成黏人依赖的习惯。事实上,这样的论点可靠吗?姑且不论“不要抱婴儿”论者的真正心态如何,是因为自己不愿多花时间在照顾婴儿的需求,还是另有他想?试问,依赖性强的小孩都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被抱多了所造成的结果吗?我的观察结果却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所需求的安全感如果长期没有被满足的话,在成长后,这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就会比一般人更形迫切。

有过育婴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有其阶段性,并且,在其不同的成长阶段中,孩子所需要的关注也会不同;加上孩子间与生俱来个性上的差异,要将孩子依赖、黏人的行为完全归咎于在婴幼儿时期被抱太多,实在过于笼统、不够客观,同时,从学理的角度上而言,也相当缺乏说服力。

几年前,有个家中刚添了第二个宝宝的朋友,突然跑到我们家里来,一进门,就相当沮丧地坐在大门旁,抱怨他的丈母娘不让他抱抱他哭泣中还没满月的宝贝;丈母娘给他的理由同样是“抱了,孩子会黏人”。对于丈母娘的指示,朋友不敢当面违抗,内心却深不以为然,而颇有怨言;当时,我虽然很同情朋友的处境,却也爱莫能助,我只能就我过去所学的背景,提醒朋友说,孩子需要我们抱抱的时候,不要吝于给予温情的拥抱。婴儿哭泣,是因为他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所需求;婴儿不会说话,所以才以哭泣来表达她的需求。因此,当婴儿哭泣时,大人应该要即刻检查他的需要,是不是因为尿布湿了、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进而采行因应之道,根本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而不是任弃婴儿大肆哭号,哭到累了、睡着了才歇止。一个在充满爱与安全感的环境成长的孩子,日后才会是一个充满自信、心理发展健全、个性独立的个体。

适巧,那位朋友的太太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朋友的太太是家中第二个孩子,又是第二个女孩,在朋友丈母娘那套孩子哭了不要抱的抚育方式中成长,他的太太便成为一个相当没有安全感的人。朋友说,他上班的时候,太太总是要用MSN遥控,他一出门,就电话随时追踪,油箱还剩半桶时,他太太就会飙着他,要他去加油等等。那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超强控制欲,听来真是让人畏惧却又深感同情。

孩子排序中,最容易被长辈采取“不准抱,抱了会黏人”的育婴方法者,通常是排行第二的孩子,长辈的主要理由不外是,如果常抱老二,老大及家事就得不到良好的照应,所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要“培养老二独立的个性”。尤有甚者,如果老二同时又是个女孩的话,因为长一辈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所及,那女娃儿哭泣时不被拥抱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家排行老二,又是第二个女孩,也适巧在一个重男轻女、被放着哭的环境中长大,她告诉我,她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她睡觉时大灯一定要亮着; 她谈了几次恋爱,也都因为在对方身上得不到安全感而告吹。

由此可见,孩子哭闹,除了必须关切其可能存在的如饥饿、疼痛等生理需求与状况外,为人父母者,更应该留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一个人在婴幼儿及童年时期所接触体验的经验,往往会影响其成长后的自我认同价值感与人际间互动关系等种种心理层面的发展。很遗憾的是,人们每每忽略了,婴儿哭泣,有时候往往只是单纯地因为他们需要一份适时的安全感;而这样需要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如果一再地重复被忽视的话,就会造成婴儿成长后,在生活上容易处处显现其缺乏安全感,或对人际产生疏离、冷淡、不信任的一面。

拥抱,这肌肤之亲所流释的无声的言语,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惜人们,尤其是囿于传统礼教束缚,向来腼腆含蓄也不了解肌肤之亲重要性的中国人,一直忽视了拥抱所赋予生命的能量与活力。

这学期开始,孩子学校的老师在开学给父母的叮咛中,有一项是这么提醒我们的:抱抱你的孩子,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Hug your child to build self worth.)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一个简单的拥抱对生命所承载的重要性。著名的人类学家艾徐莉. 蒙拓古(Ashley Montagu) 在她的著作《Touching –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the Skin》(接触,人类肌肤的重要性)中实验举例提出,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刻,如果能立即获得母亲拥抱的话,则不论是婴儿或是母亲,其体能的恢复都会更形迅速。此外,获致拥抱或肌肤慰抚的病人,其痊愈的速度也会神奇般地增快。过去,曾有个纽约报社女记者刻意乔装巧扮成流浪汉,潜入女流浪汉社群中,探索女流浪汉心中的欲求是什么;结果是,女流浪汉们心中最渴盼的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拥抱,让她们感到被需要、生命有尊严。

由此总总得见,拥抱,放诸于男女老幼,皆有其心灵上的安抚疗愈甚至生理潜能激发的功能;其对于成人如此,对婴幼儿而言更不在话下。因此,当你的孩子哭了,请不要转身不理,相对地,请你贴心地考量孩子的身心理需求,迎向你的孩子,抱抱你的宝贝。@

文章摘自 《贝弗丽的风华日记》:http://blog.yam.com/winds_of_lavender/article/24224363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守灯塔47载 黄清荣破纪录
俄国美女拳王 凶悍勾拳称霸 
张家辉夸女儿演技高 张榕容:影后只能当一年
曹格明年澳门开唱  刘德华献子站台相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