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點滴:唐代自來酒

楊紀代

人氣 39

古人飲酒,常出許多新奇的花樣。在唐代,宮廷中開始有了「自來酒」,美酒可以通過管道源源不斷地暢湧到筵宴上,流到酒客的杯子裏,就像我們當今使用自來水一樣便利。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兩次用這自來美酒招待北方少數部族,場面非常壯觀。

第一次是在貞觀三年(西元629年),為招待「獻方物」的回紇使臣。當時唐太宗坐在寶殿中,殿前臨時建起一個高壇台,臺上放著大銀瓶,自左埋有地下管道,美酒通過管道直通台下,往上湧入高壇的銀瓶中。銀瓶下有管道引出,將美酒轉注飲者杯中。赴酒宴的遊牧部落使團有數千之眾,他們開懷痛飲,結果還剩下一半的酒沒飲完。

這次自來酒會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效果不錯。十多年後,唐太宗興致勃勃地又舉辦了第二次自來酒會,那是貞觀二十一年(西元647年),唐太宗在天成殿宴請歸附的北方遊牧部落首領,也是設高壇於殿前,置銀瓶於壇上,自左閣內「潛流」酒泉,通於壇腳而湧至殿前瓶中,與宴者也是數千人,酒也只飲下了一半。這次 酒會的規模與上一次相當,只不知是不是在同一場所。

唐代不僅御筵上有自來酒,有些皇親國戚也有用這個法子舉辦酒會的,這在當時一定被認為是裝點門面、渲染氣氛的一個好方式。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窮極奢侈,她也舉辦過自來酒會,只是排場不如皇上大,設計也有些區別。她命人在房樑上懸鹿腸於半空,開宴時派專人從屋上注酒於鹿腸中,飲者由鹿腸注酒於杯中。她還為這個自來酒機關取有一個雅名,叫做「洞天聖酒將軍」,又稱之為「洞天瓶」。

以下是袁枚的《茶酒單》,他本人對酒的品評與賞識:

我生性不好酒,所以對酒自律過嚴,反而能深知酒味。而今海內流行飲紹興,然而滄酒之清,潯酒之
洌,川酒之鮮,豈在紹興之下哉!大概酒就像人中的耆老宿儒一般,越老越值錢、越陳越貴,以剛開封者為佳,即俗諺所謂「酒頭茶腳」是也。我把可飲的名酒,開列於後。

金壇于酒: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澀二種,以澀者為佳。一清徹骨,顏色宛若松花。其味略似紹興,而清洌過之。

德州盧酒:盧雅雨轉運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郫筒酒,清洌徹底,喝了就像喝梨汁蔗漿一般,根本不知其為酒也。但從四川萬里運來,很少有不味變者。我七次飲郫筒,惟有楊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帶為佳。

紹興酒: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一樣,不參一絲一毫的假料,而其味方顯得純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歷了人生世故,所以其本質愈厚實。因此紹興酒,存放不超過五年者不可飲,參水者亦不能過五年。我的鄉黨鄰居們稱紹興為名士,燒酒為光棍。

湖州南潯酒:湖州南潯酒,味似紹興,而清辣過之。亦以超過三年者為佳。

常州蘭陵酒:唐詩有「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之句。我經過常州時,相國劉文定公,讓我飲存放八年的陳酒,果有琥珀之光。然而酒味太濃厚,不再有清遠之意矣。宜興有蜀山酒,也相似。至於無錫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卻被市井人茍且為之、粗製濫造,所以聲名大墜,實在可惜。

溧陽烏飯酒:我素來不太飲酒。丙戌年,在溧水葉北部家,飲烏飯酒至十六杯,旁人大感驚駭,都來相互勸止。而我仍溫柔享受,未忍放手。其色黑,其味甘鮮,口中無法描述其妙處。據說溧水風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壇,以青精飯為主料。等到嫁此女,才飲此酒。所以再早也須十五六年。打甕時只剩半壇,酒質綿密能膠著口腔,香聞室外。

蘇州陳三白:乾隆三十年,余飲於蘇州周慕庵家。酒味鮮美,上口粘唇,盛在杯中滿盈而不外溢。飲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問之,主人曰:「陳十餘年之三白酒也。」因余愛之,次日再送一壇來,則全然不是味啦。咳!世間頂級之物難多得也。

金華酒:金華酒,有紹興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亦以陳年者為佳。那是因為金華一帶泉水清澈之故也。

山西汾酒:既吃燒酒,以狠勁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余所稱謂的燒酒,是人中之光棍,縣中之酷吏也。打擂臺,非光棍不可;除盜賊,非酷吏不可;驅風寒、消積滯,非燒酒不可。

汾酒之下,山東膏梁燒次之,能藏至十年,則酒色變綠,上口轉甜,就像光棍做久了,便無火氣,便可交上朋友。我曾見童二樹家泡燒酒十斤,用枸杞四兩、蒼術二兩、 巴戟天一兩,用布紮上封口一個月後,再開甕很香。如吃豬頭、羊尾、「跳神肉」之類,非燒酒不可。也是各有所宜、各自相配哪。
此外如蘇州之女貞、福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棗兒紅,全都不入流;至於最不堪入口者,揚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這兒是袁枚《隨園食單》裡的《戒單》之一:

戒縱酒

一事之是非對錯,惟有神志清醒的人能知之;口味之美惡,也惟有清醒者才能知曉。伊尹曰:「味之精細微妙,口不能言也。」口齒且不能表達清楚,請問哪有整日酗酒之人,能詳知其味的嗎?往往見到那些好飲之徒,吃佳餚像嚼木屑似的,心不在焉。所謂惟有飲酒是要務,哪知其餘?如此一來,品菜賞味之道等於掃地啦。萬不得已,先於正席上嘗菜之味,撤席之後再逞飲酒之能,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看來袁枚真的得到飲食真諦,他的美食家封號,絕非浪得虛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點滴:民以食為天
美食點滴:冰糖傳說
美食點滴:袁枚觀點
【一簞食】愛爾蘭馬鈴薯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