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知恩圖報的沙河粉

味蕾

人氣 116
標籤:

「沙河粉」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米製品,原是指廣州市沙河鎮所產製的「薄粉條」。它是將泡過水的大米,磨成粉漿後拉成薄粉皮,經蒸製、切條而成,因為選用龍眉的白米,白雲山的九龍泉水,故蒸製的粉皮,具有晶瑩、細薄、軟滑、爽口及Q韌等特色,因為品質好,口碑佳,人人喜愛,於是這種薄粉條的食品就被通稱為「沙河粉」,簡稱為「河粉」。相傳它的由來,還隱藏了一個知恩圖報的感人故事。

約在清朝末年,廣州北郊的沙河鎮,有位樊阿香與妻子經營「義和居」的小食店,小倆口早上賣熱粥油條,中午改賣家常飯菜,生意尚佳,過著安分守己的日子。一天早上,有位身穿破衣的老人,斜躺在店門前的石頭上。阿香生起了惻隱之心,請妻子送老人一碗熱粥。老人身上沒錢,不敢冒然接受。阿香哄道:「你安心吃吧!本店對老人家的熱粥都是附贈品,從不收錢的。」從此老人就天天出現,善心的阿香與妻子也日日施捨。

有一天,阿香不幸臥病在床,不思茶飯,無力經營小食店。這天早上,老人又躺在店前,當聽說阿香的病況後,自言自語:「恩人阿香茶飯不進,病情當然不會轉好,今天我要親自下廚,煮碗好吃的東西,給他進食調養身子。」

老人洗淨雙手後,就取用從山上引來的泉水浸泡大米,約過一個時辰,就使力地把米磨成米漿,再趕緊把水燒沸,把米漿薄薄地舀進竹窩籃內,使其流蕩均勻後,放在鍋架上,蒸約2分鐘,取出蒸熟的薄粉皮後,將一張粉皮折疊三層,切成寬約1公分的長條,加入高湯、蔥、鹽、香油調味,親自送到阿香的床前。

阿香聞到香香噴噴的湯粉,頓時有了食慾,吃了一口粉皮後,就被這滑嫩爽口,帶點Q韌的口感,所吸引住,不自覺地吃了兩、三碗後,從此精神漸漸好轉,病況也日漸康復。

過了兩三天後,大病全癒的阿香向老人道謝後,好奇地問:「您為什麼會有如此高超的廚藝?」老人長嘆一聲:「我原是宮廷的御用名廚,因個性正直,得罪了小人而遭到誣陷,差點人頭落地,幸經貴人相助而逃出京城,為了躲避通緝,從此就四處流浪、過著隱姓埋名的日子。」

老人又說:「此地是廣州的沙河鎮,就把這粉皮叫做沙河粉吧!我把它的蒸製要訣寫在這紙上,以報答您近日施粥的恩惠。我在此地已停留太久了,若再不走,恐將連累到您!」話一說完,老人就離開了,而義和居的沙河粉卻聲名遠播。


乾炒牛河吃起來滑嫩爽口又Q韌。(圖:彩霞/大紀元)

沙河粉的烹調方式,可乾炒,如「乾炒牛河」就是將沙河粉、韭黃(或洋蔥)與牛肉,用油以旺火炒熟,再用醬油調味而成。可濕炒,如「濕牛河」就是在「乾炒牛河」後,打上芡汁而成。可煮湯,如「上湯河粉」就是將沙河粉煮熟後上湯,加入雲吞、魚丸、肉丸等佐料而成。可涼拌,將沙河粉蒸熟後,直接沾醬食用。除上述之外,尚有「炸醬河」、「麻醬白糖河」、「涼拌雞蓉河」、「咖哩叉燒河」、「生魚肉片河」、「銀針韭黃河」及「香菇髮菜河」等佳餚。

近年來,沙河粉甚至被烹調成西式的甜品、通心粉,使其食法從傳統的鹹食,增添了甜食,味道有酸、甜、苦、辣、鹹等多種口味。另在蒸製過程中,多加了紅蘿蔔、菠菜、葡萄等蔬果汁,使其顏色從傳統的白色,變成五顏六色的彩色沙河粉。為了符合現代工商業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沙河粉也採用了方便麵(或稱泡麵)的製法,提供消費者另種速食品的選擇。

沙河粉是中國南方、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地區常見的米製品,在這些地區都有類似的米製品,如廣東人的瀨粉、閩南人的粿條、客家人的粄條、越南人的檸粉,都很相似,故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種方言交疊的地區,華人都將瀨粉、粿條、粄條、檸粉和沙河粉視為同一種的食物。@*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絕處逢生的燒賣
【美食典故】慧心巧手的過橋米線
【美食典故】非凡脫俗的文思豆腐
【美食典故】深得人心的左宗棠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