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

味蕾

人氣 7579
標籤:

「割包」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而割包也雅稱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割包也被稱為「掛包」,是因「割」的台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掛」同音。

「割包」又為何稱為「虎咬豬」呢?因為打開後的「割包」,外形酷似老虎的大嘴巴,人們在食用時,中間夾塊煮熟的豬五花肉,再佐以酸菜、糖粉、香菜、花生粉等,此時食物的整體外形,就彷彿「老虎在咬食豬肉」,故俗稱為「虎咬豬」。香Q的割包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巧妙融合,吃起來滑順又不油膩;酸菜與糖粉交織出酸甜的滋味;香菜與花生粉有增加香氣的效果,可媲美為「中國的漢堡」。

中國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在台灣的工商企業家都會準備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財,此種儀式稱為「做牙」。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稱為「頭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稱為「尾牙」,老闆會以隆重的儀式來祭祀土地公,酬謝一年來的庇佑,並設晚宴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而一般的民家也會準備三牲祭拜土地公,以祈福招財,在這天的晚上,人們有吃「割包」的習俗,因其外形像似「錢包」,人人希望吃了它後能夠「發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金榜題名的牛軋糖
【美食典故】仁心仁術的羊肉抓飯
【美食典故】提振士氣的沔陽三蒸
【美食典故】家和萬事興的夫妻廢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