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猪

味蕾

人气 7735
标签:

“割包”相传是三国时代的张飞,以刀割馒头夹肉食用而得名。而割包也雅称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割包也被称为“挂包”,是因“割”的台语发音为ㄍㄨㄚˋ与“挂”同音。

“割包”又为何称为“虎咬猪”呢?因为打开后的“割包”,外形酷似老虎的大嘴巴,人们在食用时,中间夹块煮熟的猪五花肉,再佐以酸菜、糖粉、香菜、花生粉等,此时食物的整体外形,就仿佛“老虎在咬食猪肉”,故俗称为“虎咬猪”。香Q的割包与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巧妙融合,吃起来滑顺又不油腻;酸菜与糖粉交织出酸甜的滋味;香菜与花生粉有增加香气的效果,可媲美为“中国的汉堡”。

中国黄历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在台湾的工商企业家都会准备牲醴、金纸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财,此种仪式称为“做牙”。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称为“头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称为“尾牙”,老板会以隆重的仪式来祭祀土地公,酬谢一年来的庇佑,并设晚宴犒赏员工一年来的辛劳。而一般的民家也会准备三牲祭拜土地公,以祈福招财,在这天的晚上,人们有吃“割包”的习俗,因其外形像似“钱包”,人人希望吃了它后能够“发财”。@*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食典故】金榜题名的牛轧糖
【美食典故】仁心仁术的羊肉抓饭
【美食典故】提振士气的沔阳三蒸
【美食典故】家和万事兴的夫妻废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