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蘊

蕭玉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生需要很多種底蘊來支撐,就如聰慧是智者的底蘊;善良是仁者的底蘊;謙虛是人格的底蘊。

真正智慧的人,能睿智的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低調中多有雅量,含蓄中有著淡泊。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心思想就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老子的聰慧在於他超然的人生態度和對宇宙萬物的敬畏與思考,這就是一個真正智者的底蘊。

善良是仁者的底蘊。仁者,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仁者無敵」,按照佛教的理念來講,就是慈悲。

「無敵」是慈悲的一種體現,一個人慈悲就沒有敵人,對任何人包括故意傷害自己的人都抱有一種仁愛的態度。傳說當年釋迦牟尼成佛之際,在降伏群魔時,所有惡魔射來的毒箭,都在其慈悲心的感染下,化為美麗花朵,緩緩落下。仁者的善良是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一切,博大中透露著隱忍,隱忍中伴隨著善良。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就以謙虛為美德,人們有許多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為什麼小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呢?」孔子說:「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杯子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船隻可以並列航行。」

子路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為逐漸的接納眾多的水流,才成為一條大河的。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君子既智慧又仁德,能夠做到對人恭敬、待人寬厚、與人信實。而小人不講重德,才表裡不一且自以為了不起。」 所以一個人的人格高尚,定有謙虛的底蘊來支撐。

真正聰慧、善良、謙虛的人,會有靜觀俗世而不被其羈絆的超然境界和包容萬物的底蘊。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傳統文化由「道」貫穿,還講一個「術」的概念。道是本,術是末。道是靈,術是體。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必須從道德層面入手,否則必然是揚湯止沸、捨本逐末。
  • 歷朝歷代有許許多多的祭祀,祭祀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江山社稷、太歲土地、三皇五帝、祖先等,但最重視祭天。
  • 文品如人品,只有憂國憂民的人才能寫出千古流芳的文字,文品之淵源在於道德學養之純正,詩文必承載至道,才能達到最佳的弘道效果。做人要高標立世,在任何環境中意志超然,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維護天理、正義和良知。
  • 從黃帝向廣成子求道開始,就呈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修煉的文化。
  • 簫,又稱洞簫,指的是一種單管豎吹的竹製樂器,所以,它與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同被列為竹類樂器。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包括「敬天、敬德、保民」等,也就是維護天理、倫理,潔己愛民,認為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盛衰、興亡。
  • 蓮文化品位高潔,含義雋永,源遠流長,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與修行、道家修真養性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譽為「花中君子」和美的化身。
  • 皇的境界有道而無德,有萬物的種類,而沒有人為的區別,人們則天之道而行,大道平夷,處處可通,沒有任何擾動,美大而難言。
  •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是有著博大精深藝術內涵的神傳文化,那蘊涵在詩詞中的崇高品格、美德與氣節,代代傳承,鑄造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 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