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誓

燕雲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誓,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就是誓言、起誓的意思,大意是用莊重的言辭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追溯起來,「誓」文化在中華歷史上有很深的積澱,也留下了很多典故。

據《周禮.天官.大宰》中記載:「祀五帝,則掌百官之戒誓」。在《康熙字典》中,對於誓有這樣一句註解︰「言誓者,明天自既命之為嗣,樹子不易也。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戒。」

可見,起誓源於祭祀,和天地神靈的信仰有關。在遙遠古代,只有在非常莊重的場合,才能「戒誓」。如祭祀、出征等。起誓的目的,就是向神靈表述遵守戒訓的決心。如〈湯誓〉、〈泰誓〉、〈秦誓〉等流傳下來的誥文,都是在極莊嚴情景下的誓辭。

這些誓詞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討伐無道,教人向善。如〈湯誓〉,是商湯討伐夏桀暴君的背景下產生的;〈泰誓〉,是周武王與各路諸侯孟津之會,誅滅商紂暴君的天象下出現的;〈秦誓〉,則是秦穆公訓誡臣子要律己懷民的前提下而成文的。

由此可見,中華「誓」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場合莊重,目標正義,決不食言。所以,古人對待立下的誓約是極慎重的。

《左傳》中有這樣一個典故,就是鄭莊公因為母親縱容弟弟幹壞事,他在極度憤怒下對他母親姜氏起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是,我這輩子不想見你了。後來他平靜下來之後,十分想念母親,感到非常後悔,可是無法背棄自己的誓言。

於是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教他挖一個地道,在地道中和母親相聚,不就不算背誓了?他非常感激給他出點子的人,欣然照做。這個典故也成為千古美談。

九五至尊的皇帝,尚且如此慎重對待,可見中國古人對起誓的極端重視。正因為如此,民間就有講究,不能隨便發誓。因為誓詞一出,天地鬼神共鑑,如態度言行不端,定會招來無妄之災,如自食誓言,災報恐怕會更加嚴重。

在西方,也有聖人教導讓人不要隨便起誓的文化。如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有這樣的話教導門徒:「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從這段話可見,耶穌並非否定起誓,而是因為天、地、神、君的尊貴,教導人們不能隨便發誓,以防被惡人利用去做壞事。東西方的聖哲們,對「誓」的莊重態度,竟然如此的吻合。

而脫胎於撒旦馬教、成形於土匪流寇的中共,拉攏黨徒,竟然必須右手握拳立誓,並且立毒誓,才能通過加入馬教中共的門檻。

這些誓詞總體來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死結。中共與天鬥,破壞自然;與地鬥,毀滅生態;與神鬥,殘害信仰;與人鬥,滅絕人性;與文明鬥,滅絕文化;與百姓鬥,苛暴壓榨……。

可見,加入中共者的起誓肯定不是給天、地、神、人任何一個對象的誓言,那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對魔鬼的立誓。這就是一個中共黨徒將自己生命的所有交給魔鬼的賣身契,標誌著這個人開始封閉自己的良知,跟隨中共行惡的開始。

如何解除這個魔咒?如何擺脫這個毒誓?如何在心靈上擺脫中共的鬼影?

鄭莊公作為一國之君,尚且為自己意氣用事而發的誓言後悔,想辦法挖地道見母。難道已身在中共邪教的你還不有所反思和懺悔嗎?難道你自認為比鄭莊公聰明嗎?難道你明知自己加入的是一個連活人的器官,大規模摘取都毫不眨眼的反人類組織而無任何羞慚之心嗎?難道你不應該向上天懺悔表明重新做人的真心願望嗎?這不正是三退(退出中共黨、團、隊)可以做到的嗎?

可貴的同胞們,可貴的身入中共而良心未泯的朋友們,請拿起你們的筆,向上天證明,你不是馬列魔教子孫,而是一個優秀的中華兒女!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 范純仁,字堯夫,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一生為人謙遜溫和,正直寬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