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與不能是有差別的!

戀家女
font print 人氣: 1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今天下午四點多,兒子的班導打電話來,兒子在學校有事情發生了。

雖然是星期天,兒子還是得到學校課後輔導。中午吃便當時,兒子發現自己便當的主菜從「醬汁排骨」變成了「起司豬排」。他當下跟老師反應:「我不是訂這個,我不要吃起司豬排。」老師幫廠商打圓場,意思要兒子惜福別挑剔:「廠商今天或許比較忙,送錯了不少,班上很多同學也都吃送錯的便當。」但,兒子還是堅持不吃,搞到廠商特地再換一個不是起司豬排的便當來。

老師以為兒子在耍脾氣,最後才搞清楚兒子是「不能吃」而不是「不要吃」,因為他有「乳糖不適應症」,跟我這個當媽的像極了!不擅言詞的兒子表達不清楚給老師帶來困擾,因此老師特地打電話向我確認兒子的狀況,並要我協助後續處理。

「乳糖不適應症」說穿了就是吃了奶製品之後會引起腸胃不適,容易跑廁所拉肚子。我是個「乳糖不適應症」的人,從小就喝代奶粉長大。懷三次身孕時,為了孩子我嘗試喝牛奶補充營養,結果是牛奶喝完,馬上蹲廁所,但還是撐過來了。幸好生下的三個孩子都沒有這種症狀。

不過,怪的是,兒子進入青少年時期,身體開始出現一些轉變。「成長痛」與「乳糖不適應症」開始困擾著他,以前喜歡喝的牛奶、吃的起司都不能再碰了。一旦吃了,隔不了多久腸胃迅速蠕動,便要直接與馬桶親近,且屢試不爽。

體質的變化,讓兒子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多了不少疑問?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卻不行了。我告訴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國二以前,我留著一頭西瓜皮的直髮。生理期來了之後,直髮突然就變成了捲捲頭,在畢業紀念冊上同學都還不忘提及我那像貴賓狗一樣的捲毛頭髮。

兒子的表達能力有待加強,畢竟「不要」與「不能」是有很大差別的。幸好遇上一位有耐心的班導願意聽兒子的解釋,並且撥電話給家長了解狀況。經過這次便當事件,希望兒子在班上的表現能越來越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為在學校擔任行政工作,主要在支援老師教學,及提供家長和學生各項服務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常常接到家長對老師班級經營的抱怨電話,倒是很少接到家長肯定老師教學的電話。這樣的現象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親師之間的衝突往往造成「三輸」的局面。
  • 身為教師,應該針對如何教育好我們的孩子,使其不受外來不好因素的影響。學校家長或地方上難免有些比較特殊的人,要避免以特殊眼光看待,他們更需要被尊重與肯定其好的一面。不要觸動人性負面的因素,盡量善意的對待,就能化解暴戾與衝突。在教好學生的同時,無形中也教好了我們的家長。
  • 新學期的開始,班親會就是一座很好的橋樑,妥善運用班親會,可以獲得極佳的教學相長效果,而且,對於日後的親師溝通,具有事半功倍的功能。如何營造溫馨、有趣、創意及有效率的班親會,實在是每位導師必備的能力。
  • 如果老是用自己窄小的角度去看待、要求他人,不論幾歲,你都還只是個「Child」;若能懂得拋下己身,偶爾當當別人,想想別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場客觀看看全局,才有那麼一點點可能成為「Adult」。
  • 【大紀元2月23日報導】(中央社倫敦22日路透電)本週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父母願意讓成年兒子回家的機率,比女兒多出3倍。
  • 父母亦我兒女?這樣的說法似乎對父母不夠尊敬。看看以下這篇文章,想想,蠻有意思的......
  • 住在溫哥華島的一對夫婦最近被卑詩最高法庭裁定,要為自己未成年兒子的塗鴉行為,承擔監管不當的賠償責任。這是加拿大首例。
  • 視孩子的教育高於一切是華裔父母的共同特點。即使是移民多年,孩子出生並成長在美國,也放不下傳統的東方教育方式。可是很多生活在海外的華裔父母也不得不承認,以東方的教育方式管教在西方社會成長的孩子,常常會有一種在夾縫中的感覺,不知如何做會恰到好處—既不失東方的嚴厲,又不失西方的寬容。
  • 根據英國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報告,成長在傳統雙親家庭,而且經常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小孩,比較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 【大紀元3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日專電)電腦與網路發達,讓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成為被歹徒盯上的目標。美國兒童安全專家指出,家長必須加強親子溝通,才能確保兒女的網路安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