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氣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文天祥〈正氣歌〉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文化,氣節是神傳給人的重要做人理念,憑著正氣與信念,中華民族得以傳承至今。無數仁人志士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越是滄海橫流,越是如此。

信念是氣節的源泉。先賢孟子在戰國時那禮壞樂崩的年代,以弘揚道德為己任。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勸阻他說:「您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不但徒勞無功,反而還會帶來災難。齊國不能與天下人為敵,只有仁者才能無敵於天下!」

孟子倡導仁政,在與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當別人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時,孟子說:「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和崇高氣節,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會價值取向,成為衡量人們為人處世的人格標準。

北宋的范仲淹是為官清廉、敢於直諫、心憂天下的又一典型。史載,范仲淹「每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范仲淹敢於犯顏直諫,雖屢遭貶謫,依然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改。

他在〈岳陽樓記〉中闡述他的為官做人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歷來成大事者,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夠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污,節操自持,不墜青雲之志。

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有風骨的人,他們的事蹟永留青史,被後人永遠懷念和景仰。從特定意義上說,我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義列傳。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陸游的民族大義;鄭板橋寫竹畫竹,高風亮節……可謂不勝枚舉。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國家的砥柱。他們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關心百姓疾苦,為後人做出了楷模。

當今時代,物慾橫流,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宇宙「真、善、忍」大法降臨人間,給人們帶來美好和希望。在復興偉大神傳文化的今天,神韻藝術團以純真、至善、至美的演出向人們展現了中國神傳文化之美,通過藝術的表現傳遞真理和普及真理,使人領悟到人生、生命、宇宙之諸多奧義與真諦……,博得了東西方不同國度、不同地域人們的一致感佩與讚賞。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實踐真理、維護正義,用各種形式傳播善,喚起更多世人的覺醒。正是:輾轉塵世幾滄桑,何幸今朝沐法光。生命永純歸善念,廣傳真相正氣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