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呂布」揚名虎牢關

單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11
【字號】    
   標籤: tags:

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虎牢關揚名天下。

虎牢關,位於河南滎陽西北的汜水鎮,又名虎關、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傳說西周時期周穆王到這裏打獵時,他的勇士高奔戎活捉了一隻猛虎並圈養在這裏,所以稱為虎牢關。

虎牢關地形險要,作為九朝古都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它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古時唯一深壑幽谷通往洛陽,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素稱「攻如虎猛,守如牢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裏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歷朝歷代無不在此設防。所以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李世民生擒竇建德」等均發生於此。

絆馬索 當地一大奇觀

這裏至今還有一條歷經千年不鏽不蝕的鐵鏈,鑲嵌在虎牢關的半山腰。相傳,那就是當年三英戰呂布時遺存的實物--絆馬索。當年聯軍幾次與呂布交戰,都沒能打贏,就在呂布出戰的必經之路設下了絆馬鐵索,用青草遮掩,一頭埋在山腰,一頭讓人伺機拉起,想讓呂布跌入陷馬坑。

誰知,呂布的坐騎赤兔是匹寶馬,絆馬索對赤兔來講根本起不到作用,後來就被埋在了山崖中。由於山洪沖刷,現在絆馬索從山崖中露出來十幾米,雖然歷經千年風雨,卻毫無鏽跡,光滑如初,傳為當地一大奇觀。

武牢之戰

這裏另一場著名的戰爭則是武牢之戰。西元六二O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鄭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據河北的夏帝竇建德求助,竇建德帶領十餘萬大軍一路攻陷管城(今鄭州),推進到牛口(今滎陽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關的重要,帶領三千五百人迅速占據武牢關,以阻竇建德西進,切斷了竇建德與王世充的聯繫。

李世民據武牢關之險,閉門不出,與竇建德打起消耗戰,兩軍相持月餘,此時竇軍不耐久候,人心思歸。

李世民又悄悄派一支部隊截斷竇軍糧草,隨後牧馬黃河北岸,裝出已無糧草的跡象,引誘竇軍發動最後的進攻。竇建德果然上當,在汜水東岸擺開二十餘里陣勢,欲與唐軍決戰。

誰知李世民讓軍隊閉門不出,按兵不動,僅以少兵糾纏,時至中午,竇建德軍士卒饑疲思歸,皆坐列,又爭搶水喝,秩序大亂。唐軍待其疲憊予以反擊,以三千鐵騎猝不及防地直衝敵營,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陣勢大亂,唐軍追擊三十里,竇建德受傷被俘,唐軍斬殺竇軍三千多人,俘虜五萬餘人放回,為唐王朝的建立贏下了關鍵的一仗。

虎牢關遺址

虎牢關關口舊址因戰亂和洪水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清咸豐十一年。虎牢關牆基為石頭砌成,牆體為黃土所築,當時牆高20多米,寬10.5米,關門之西為三義廟,是為感念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而建。

後來,虎牢關關門、關牆、三義廟均被中共所毀,三義廟中的古碑則被拉到汜水河鋪橋,如今殘毀大半,其上刻字模糊,歷史的記憶含混不清。唯有三義廟前的一通古碑,殘留明清時期虎牢關的舊影,該古碑刻於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高約2米,寬約0.7米,上部已經斷裂,楷書「虎牢關」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明清虎牢關僅存的印跡。

站在如今的虎牢關前,已無法追尋虎牢關在歷史變遷中的原本面貌,更難以窺探其地質變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山海關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湧的渤海灣,當山海之會,故名「山海關」..............
  • 青藏高原上的古城拉薩擁有蔚藍的天空和清冽的河水,海拔約3500多米,空氣清新。拉薩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絢麗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是一座歷史悠久且富有魅力的古城。
  • (shown)山海關是古代軍事要塞,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是燕京(北京)、盛京(瀋陽)之間的「鎖鑰」。從早期古渝關到後來的山海關,這裡曾成為數此戰場,是兵家必爭之地。
  • 夏禹時河北省為中國的九洲之一。春秋戰國時,北部屬燕國,南部屬晉國,故有「燕趙」之稱。
  • 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保存著古樸而濃郁的白族風情。
  • 四姑娘山素有「東方的阿爾卑斯山」之美稱,四座山峰從北到南一字排開,連綿不斷,山體雄峻挺拔,常年冰雪覆蓋,銀光照人。
  •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 當我們到達關口,有許多五顏六色的西藏禱告旗飄動著,就像為我們慶祝。幾個中國背包徒步旅行者在古老的茶館裏休息,圍著爐火飲用牛油茶,我們自然的加進這些人當中。
  • 廬山是長江中游的一座文化歷史名山,北瀕長江,南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險峻與柔麗相濟,山峰雄奇挺秀,雲海變幻莫測,流泉瀑布神奇多姿,還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古蹟,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
  • 恆山,人稱北嶽,為中國五大名岳之一。恆山位居北方,古人認為是萬物所伏,為恆常之所,故名恆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