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國際債務危機與臺灣經濟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30日訊】雖然美債危機在大限前10小時解除,但標準普爾國際信評機構還是將美國長期債信評等由AAA調降一級至AA+,這是美國史上首次痛失3A最高級信評。

美債危機暫時性解除

美國信評下調的消息引發全球市場投資人的恐慌,全球股災就是最現實的反映。其實,在美國信評調降之前,全球股市已作事前反映。美國總統奧巴馬7月31日晚宣佈美債上限提高已達成協議,8月1日包括美元、亞股、商品市場紛紛上演慶祝行情,但只是「極短線快樂時光」,隔天美股三大指數全面收黑,亞股和臺股也跟著走跌,一般說法是擔心美國經濟下滑。換句話說,美債危機的解除是暫時的,根本問題還在。也就是說,不能老是用「提高舉債上限」這種飲鴆止渴的政治手法來解決經濟問題,光是「債留子孫」就是大災難。而且很明顯地,人們已不相信提高舉債上限就能救經濟,必須尋根探源對症下藥才行,這也就是標準普爾只稍降美債信評等級,全球股災就跟著到來的主因。雖然股市在激烈震盪後又回股災前水準,但「債務」卻已是不定時會引爆的「超級炸彈」。不過,這一次美國的政治協議過程中卻透露出解決美國財政赤字的一道曙光。

奧巴馬獲得授權提高舉債上限至少2.1兆美元,足夠支應2013年前的聯邦舉債需求,但須同時搭配減少預算赤字方案,亦即未來十年減少赤字至少2.4兆美元,而國防預算將立即刪減3,500億美元。參眾兩院將共同成立跨黨派委員會討論進一步刪減預算赤字細項,項目包括福利制度及稅制改革。

見到美國預算平衡的曙光

平實地說,開源和節流的確是解決政府財政赤字的方法,但增稅開源不容易,還是節流較實在、正確。然而要政府節流,馬上就會受到政治人物、甚至公務人員的抗爭。至於福利減縮,更會引來排山倒海的抗議,因而往往流於口號、無法落實。不過,美國今年1月眾議院改選後,87個新加入的眾議員,有60個是「茶黨」支持出來的,在242位共和黨團裡,人數雖不多,但正如俗話所說的「團結就是力量」。

這些眾議員在選舉時,都服膺茶黨「小政府」的主張,諸如預算要平衡、削弱聯準會(Fed)、權力歸各州等等。他們雖怕資深議員,卻更怕茶黨,畢竟已見識到茶黨動員的力量,深怕沒聽茶黨的話,明年底會被拉下來。所以,削減支出的協議不會流於形式,應會落實,而且「功能性財政」的政策也會面臨挑戰,於是「小政府」或回歸「政府做對的事」,或政府角色改變不再積極干預經濟,或者不再使用飲鴆止渴的「印鈔救市政策」,這樣才是治本之道。

如此一來,儘管短期內會有經濟下滑的痛苦,但這是必須支付的代價,也是徹底剷除毒瘤、讓經濟體系恢復健康的正道。畢竟「長痛不如短痛」,人們絕不可有「不必付代價」就可化解問題的僥倖心態,而理性的公民也不能再被政客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二次衰退」早已展開?

雖然解決根本問題的曙光已露,但短期內「二次衰退」的陰霾還是揮不去,經濟學家甚至從十個跡象判斷「二次衰退已經展開」:一、通貨膨脹;二、投資報酬下滑;三、汽車產業停滯;四、油價攀升;五、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居高不下;六、中國經濟降溫;七、失業未改善;八、舉債上限提升伴隨政府支出削減、社會福利受抑制、增稅;九、融資緊俏重傷個人和小企業的經濟活動;十、房市持續惡化。

無論「二次衰退」是否將到或已展開,全球經濟仍處於風雨飄搖中,臺灣經濟當然會受到衝擊。在全球股災中,臺灣受創程度特別高已可印證,畢竟臺灣經濟與全球經濟高度連結。如何降低不利影響,仍有賴自己自立自強,堅定走正路,更不可有依賴別人的想法,尤其不能仰賴中國經濟。雖然在美國債信評等下調引起全球股災之際,以中國經濟當靠山和人民幣出頭天的呼聲再起,但其實中國經濟已自身難保。

中國不可靠 臺灣當自強

除了中國經濟本就體質脆弱、依恃耗用資源來支撐成長的方式已到窮途末路之外,累積的龐大外匯存底早已開始作怪。一來國內通貨膨脹、泡沫經濟嚴重,隨時有崩盤的可能;二來大量的美債已成大包袱;三來中小企業倒閉潮已蔓延開來;四來貧富懸殊引發的社會抗爭一波接一波。十年前「中國即將崩潰」的預言,近期已獲得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和國際投資家的認同,在崩潰或許即將成真之際,臺灣的朝野上下是有必要密切觀察、謹慎因應以免受池魚之殃。

回頭看當前的臺灣經濟,儘管總體經濟指標還算亮麗,但人民還是無感,主因臺灣出口的「海外生產」比率大幅上揚。2000年只有12.3%,去年(2010)卻高達51.2%。而海外生產比率大,就業機會卻不在國內,致經濟成長數據雖不錯,受惠者往往只是某些廠商或股東,一般上班族或勞工難以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臺灣的失業率雖呈逐月下降趨勢,但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6月失業率4.35%,不但較5月上升0.08個百分點,也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預估7月和8月失業仍會續升,而7月21日勞委會宣佈基本工資將調漲5.03%,最快明年元旦開始實施,此對失業又是一大不利影響因素。若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仍持續擴大,臺灣的失業情況將會是雪上加霜。

不過,我們知道,臺商海外生產以赴中國最多。所以,在中國投資環境日漸惡化的此際,臺商面臨「是否要留下來、是否要西進、是否要升級轉型與是否要轉去他國或回臺的關鍵時刻」。當然,回流臺灣是我們最盼望的,但並非順理成章,這得取決於臺灣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究竟如何調適、改善,而這也應是當前最重大課題。 ◇

本文轉自238期【新紀元週刊】「自由評論」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40/9759.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吳惠林:2011年中國經濟暗藏泡沫危機
吳揆:臺灣經濟成長率可望破10%
吳惠林:薩繆爾遜逝世週年 憂思經濟學數理化
吳惠林:漲聲響起如何是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