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華佗「醫」貪官

單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三國時期,楊修和楊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楊修為相府主簿,楊宕為軍需官。楊修聰明博學,但恃才放曠,屢犯曹操之忌,最後被曹操借惑亂軍心之罪處死。

楊宕在軍中掌管軍營糧餉。他官兒雖不大,可油水卻撈了不少,經常克扣軍餉來中飽私囊。楊修這一死,楊宕的後臺倒了。楊宕心中惴惴不安,自知好景不長,生怕曹操因叔罪禍及於己,於是打算趁最近一次押運軍餉大撈一把,然後告老還鄉。

不料,楊宕突然得了一種怪病,既不發燒也不頭痛,只是胸口脹悶,像一塊大石頭壓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在床上更難受。他請了不少醫生診治,也不見好轉。

後來,楊宕打聽到神醫華佗在附近行醫,於是多次派人延請。華佗對楊宕的為官之道早有耳聞,因此,華佗每次都藉故不去。無奈,楊宕只好命兒子親自跪請華佗,並痛哭流涕。華佗見其情懇,這才隨同前往。經過望聞問切,華佗給楊宕開了兩張處方,囑其依次服用。

華佗走後,楊宕將第一個處方拿來觀看。只見處方上寫著:「二烏、過路黃、香附子、連翹、王不留行、法夏、畢拔、朱砂。」熟知古文章法的楊宕把這八味藥名的頭一個字上下連貫一看,這不明明是「二過香(相)連,王法畢朱(必誅)」嗎?

楊宕心中的如意算盤被華佗點破,不禁大驚失色,額頭上冷汗直冒,但覺得胸中似乎好受了一些。楊宕遂打消了在軍餉上大撈一把的邪念。
接著,他又拿過第二個處方,一看,頓時「哎呀」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昏死過去。家人見狀嚇慌了,都大哭起來。

原來處方上寫的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草、附塊。」這六味藥名的頭一個字諧音是「常(賞)乳(汝)官(棺)木益(一)附(副)」。如此「藥方」,楊宕見了,不由氣火攻心,肝膽俱裂。

過了好一會兒,楊宕被家人哭聲驚醒。他睜開眼睛,倒覺得心輕身爽,胸部再也沒有脹悶的感覺,病竟然痊癒了。

此時華佗不請自來,他對楊宕說:「你之所以胸部悶脹,是因為肚內瘀血積結,乃貪婪氣鬱凝集而致。現在氣隨汗出,吐盡瘀血,積消瘀化,惡病已除。只是身子虛弱,我再給你開一劑補方,你服後定會痊癒。」楊宕服後果然身體逐漸康復。從此,楊宕再也不敢幹克扣軍需糧餉之事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