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無可無不可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逸(1)民:伯夷、叔齊、虞仲(2)、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3),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4)言,身中清,廢中權(5)。」「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論語·微子第十八》)

【註釋】
(1) 逸:同「佚」,散失、遺棄。
(2) 虞仲、夷逸、朱張、少連:此四人身世無從考,從文中意思看,當是沒落貴族。
(3) 倫:理也。
(4) 放:放置,不再談論世事。
(5) 廢中權:廢,經典釋文引鄭玄本作「發」。發中權,發言合於權宜。

【語譯】
志節清高的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屈折自己的志節,不使自己的身體受辱的,這就是伯夷、叔齊的處事態度吧!」批評柳下惠、少連說:「犧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們說話切中道理,行為合乎思慮,但也不過就是這樣罷了!」批評虞仲、夷逸說:「隱居獨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稱得上合於權宜。」又說:「我和這些人不一樣,只要依道義去做,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研析】
此章乃孔子論逸民賢者之行,並自述處世之道。孟子曾經說孔子乃「聖之時者也」,正說明了孔子能因時因地而權衡制宜,讓自己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自適如意。《子罕》篇中曾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乃孔子安身立命之道。唯有去執、去私、去我,才能秉持中庸之道理智面對與解決問題。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與快樂!

【延伸思考】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瞭解自己嗎?你覺得自己是位固執的人嗎?「剛愎自用」和「擇善固執」有什麼不同?我們該如何適當的發揮自己的個性,並作適度的修正?

【相關資料】

中庸之道隨感

「中」字,「一」字貫穿封「口」,有修德的君子,既修心性也修口,「言必有中」,一說話就說到實質上的內容,不攀談闊論風花雪月,不論斷塵世是非。

「中」字,在一定範圍之內,不偏不倚,知所節制,居中適可而止。待人接物,貴在於誠信而行中庸之道,因為,什麼事情要是太絕對了,那麼,肯定就是錯的了。順天應人,居中得正,天亨、地泰、人和,正所謂「天地節而四時成」,萬物育而和樂融融。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君子誠信、寬容、理性,和順致中和,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君子必安份守己、實事求是,用真、善、忍的正念做應做的事,順其自然,而不生非份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志,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恪守本份,己立以立人,己達以達人。

對人,尊重、誠信、慈善,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體諒、多一分寬容。遇任何事情都不走極端,先冷靜下來正面、客觀面對,「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取中,以感性溝通;以理性解決問題;以智慧化解人際間潛在的矛盾、爭執、衝突。是非對錯並沒有比身、心、靈的健康來得重要,施比得更有福,知足常樂。

人往往執著於為私、為我的觀念而渾然不自覺。所以,時時得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於別人,凡事應該先他後我,首先考慮別人,向內找自己的不足,虛心、用心去異中求同,去圓容。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因為真正的提高是放棄,而不是得到。其實,能捨必有得,捨去一分,收穫往往會更多。

【課後作業】
凡事多為別人著想是種的美德,談談你如何在生活中落實?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陽貨說:「懷有才德卻聽任國家陷於混亂狀態,這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有意出仕施展抱負,卻屢次錯失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光流逝,時間不等待我們啊!」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出仕從政了。」
  •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邑反叛趙簡子,你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人們不也說:為人處事不應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志;人們不也說:本質極好就不會受惡劣環境影響。我難道只是個苦葫蘆嗎?怎能像苦葫蘆那樣,只懸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有啟發、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從各國的風俗、政治社會實況瞭解政教得失;可以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氣而舒暢,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來侍奉父母,遠的可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記住許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品格低下而譭謗居上位的人,討厭果斷勇敢卻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竊取別人的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謙恭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孫談之子,因受到當時在位的晉厲公排斥,於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單襄公並任職他的家臣。孫周為人忠實,做事重義理,雖然避走他鄉,但還是心繫著晉國的一切。如果聽到晉國不好的消息,他就會感到哀傷;如果聽到晉國有喜慶的好消息,他也會跟著高興。
  • 在家中父母如果從不鞭打孩子,孩子的頑劣叛逆就無法禁止;國家如果沒有刑罰,百姓間的相互衝突就無法禁止;天子如果不行討伐,諸侯間的暴力相爭就無法禁止。所以家庭、國家及天子規定的一些必要的懲處是不能廢止的,但要技巧的運用。
  • 魏公子叫無忌,是戰國時代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魏安厘王即位後,便封魏公子為信陵君。魏公子為人仁愛,對待賢士謙恭有禮,因此來歸附他門下的食客有三千人。那時各國諸侯因魏公子賢德,連續十幾年都不敢發兵侵犯魏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