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直道而事人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73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第十八》)

【註釋】
(1) 士師:典獄官,掌管刑獄。
(2) 黜:罷免不用。

【語譯】
柳下惠當獄官,三次被黜免。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家去呢?」柳下惠答說:「我用正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來事人,又何必要離開祖國呢?」

【研析】
宋朝大臣范仲淹曾說過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環境的好壞是不會輕易改變一個有志之士的堅定意念。就如同堅持以正道事人的柳下惠,他並不會因為被黜而選擇改變心意或轉換環境。這種堅持作對的事,不因曲高和寡而向邪惡妥協,乃真正的讀書人。

【延伸思考】
1、正邪的決定往往在一念之間會有天差地別的結果,而影響一個人做出違背心意之事的關鍵卻是名利情等的枷鎖,你有無戰勝私慾,堅持作出對的決定的經驗嗎?請和大家分享?
2、你曾經抱怨環境的刻苦,影響自己的學習嗎?最終有無靠自我清醒認識突破這樣的觀念,以快樂的心情迎向挑戰?

【相關資料】

柳下惠精神

史載,魯國有一位書生,他一向自己獨居,嚴格自持,尤其對女色絕不貪戀。有一次他在屋裡讀書,半夜忽然狂風大雨,鄰家婦人有事前來敲門,敲了好久,書生無論如何就是不開門。婦人說:「你如果怕別人誤會,何不學學柳下惠呢?」柳下惠,乃魯國人,他曾因天寒而讓一前來投宿的女子坐在其懷裡,整夜抱著她,卻沒有做出不規矩之事。

這鄰婦故意以柳下惠的故事誘惑書生。但書生卻回答說:「柳下惠可以這麼做,但在我卻不能這麼做。我目前不能做到,怎可以去學柳下惠呢?」

孔子聽到這件事,稱讚書生說:「他才是真正的學到柳下惠的精神了呢。」

【課後作業】
在你學習的道路上,可曾以誰為你為你學習的對象?為什麼?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邑反叛趙簡子,你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人們不也說:為人處事不應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志;人們不也說:本質極好就不會受惡劣環境影響。我難道只是個苦葫蘆嗎?怎能像苦葫蘆那樣,只懸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有啟發、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從各國的風俗、政治社會實況瞭解政教得失;可以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氣而舒暢,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來侍奉父母,遠的可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記住許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品格低下而譭謗居上位的人,討厭果斷勇敢卻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竊取別人的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謙恭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孫談之子,因受到當時在位的晉厲公排斥,於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單襄公並任職他的家臣。孫周為人忠實,做事重義理,雖然避走他鄉,但還是心繫著晉國的一切。如果聽到晉國不好的消息,他就會感到哀傷;如果聽到晉國有喜慶的好消息,他也會跟著高興。
  • 在家中父母如果從不鞭打孩子,孩子的頑劣叛逆就無法禁止;國家如果沒有刑罰,百姓間的相互衝突就無法禁止;天子如果不行討伐,諸侯間的暴力相爭就無法禁止。所以家庭、國家及天子規定的一些必要的懲處是不能廢止的,但要技巧的運用。
  • 魏公子叫無忌,是戰國時代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魏安厘王即位後,便封魏公子為信陵君。魏公子為人仁愛,對待賢士謙恭有禮,因此來歸附他門下的食客有三千人。那時各國諸侯因魏公子賢德,連續十幾年都不敢發兵侵犯魏國。
  • 孔子說:「『見到別人的善處,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見到別人的不善處要遠遠避開,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惟恐避開不夠快似的。』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義以達成仁道的理想。』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評論